地震專家:地震預警可以提供幾秒至幾十秒時間採取措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06 16:52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8月3日16時30分,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面對地震瞬時強大的破壞力,能否通過地震預警贏得寶貴的應對和求生時間是被廣泛關注的話題。8月6日,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表示,地震預警“要實現”,但是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

“地震預警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條件”,潘懷文表示,“比如在地震發生比較近的區域內要有足夠數量的地震觀測臺站。地震發生後,波動被附近的幾個地震臺站接收到。計算機自動地分析出地震的參數,可以向震區快速發佈。”

“比如一個地震在甲地發生,我們人在乙地,和甲地雖有一定的距離,但還是在地震造成破壞的範圍內,那就有可能在地震波還沒有到達乙地之前,我們已經提前獲得了地震的信息,可以採取一些相應的應急措施。”潘懷文形容。

利用地震預警提供的幾秒至幾十秒的預警時間,可以採取很多措施,如人員的快速逃生,運行中電梯在就近樓層停靠,高速行駛中的列車減速剎車,行進中的汽車在路邊平穩停車,輸油管線提早自動關閉閘門避免污染及火災等等。

“但建設起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工程,這裡面既有技術的手段,也包括社會的管理,需要全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參與。”潘懷文指出地震預警的制約瓶頸和局限性,“預警技術本身存在盲區,即作為最需要獲得預警的震中區,由於地震波傳遞時間非常短暫,基本來不及預警地震的破壞就已經發生了。此外,預警信息也存在誤報和漏報的風險,而且信息發佈後可供採取緊急處置的時間極短,也可能導致社會風險。”

潘懷文介紹,雖然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我國已經把地震預警提到議事日程,也在開展一些研究和實驗工作,現在也正在籌備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但目前來看地震預警還只是實現了把地震信號快速檢測和初步傳遞,後面避險行動如何採取還存在很多問題,效果還有待於進一步評估。(向思敏)

責任編輯: 向思敏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