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72小時後,該如何救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06 19:4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雲南魯甸8月6日電 (記者 吉哲鵬)地震後“黃金救援72小時”已過,抗震救災該如何進行?必須明確一個意識,抗震救災每一段時間都像黃金般寶貴。這種意識應當體現於人員搜救、醫療救治、“生命線”搶通、群眾安置、次生災害排危、余震預防、心理疏導、災後評估等各項工作。

    生命搜尋和救治當分秒必爭。地震3天后,被壓埋在廢墟下的群眾生還率降低,但絕對不意味著沒有希望,對生命的搜尋不能止步。搜救力量應從震中的重災區覆蓋到偏遠鄉村。醫療隊伍當科學調配救治隊伍和醫療物資,組織精幹力量全力保障傷員尤其是重症傷員的及時救治,把傷員死亡率和致殘率降到最低。

    處置次生災害的“新傷”和“舊疤”當儘快進行。體量巨大的牛欄江堰塞湖依然險情嚴重,必須儘快找到解決辦法,疏通堰塞湖,消除安全隱患,確保牛欄江度汛安全。此外,災區震前就有不少地質災害隱患點,震後次生災害的形勢則更加嚴峻,監測預警必須到位,群眾轉移務必有序。

    保障災區水、電、路、通訊四項“生命線”需要加快推進。在這個方面,“二次重復搶險”任務重,實現暢通還有不少困難。昭巧二級公路由於多種原因導致搶險施工進度緩慢。余震不斷、山體破碎,已搶通路段也面臨隨時中斷的可能。未來幾天,保通災區“生命線”任務十分繁重。

    防病治病任務艱巨。災區天氣時雨時晴,晝夜溫差大,加之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傳染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大幅增加。災區臨時安置點的環境消殺、水源監測、垃圾處理,事無巨細都得重視。災區點多面廣,應注意解決衛生防疫隊伍存在交叉和空白點問題,嚴加防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暴發疫情。

    心理創傷也絕不容忽視。心理上的創傷如果不及時疏導,形成的“心理堰塞湖”不亞於身體的創傷。在受傷群眾的醫療、吃住等問題得到解決後,受傷群眾心理諮詢和心理干預的需求需重視和滿足,以幫助他們儘快走出心理陰影,撫平心理創傷。

    國務院辦公廳5日發出了關於有序做好支援雲南魯甸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力有序做好抗震搶險救災工作。相信在中央關懷、全國人民支持下,救災現場實行統一指揮和調度,一定能夠做到救災科學、有效、有序、有力。 

責任編輯: 郭慕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