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醫治、安置、生命線、堰塞湖——聚焦魯甸地震8月6日抗震救災進展情況 新華社雲南魯甸8月6日電(記者吉哲鵬、龐明廣)在魯甸地震的“黃金救援72小時”內,人員搜救、傷員醫治、群眾安置、“生命線”搶通、堰塞湖排危進展如何?6日23時舉行的雲南魯甸地震抗震救災第五場新聞發佈會回應了上述關切。 ——全力開展人員搜救和傷員救治。 雲南省副省長、魯甸“8.03”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第一副總指揮長尹建業在發佈會上表示,截至6日16時,共搜救出被掩埋群眾600余人,搜出遇難者遺體437具,收治傷員2993人,出動10架直升機267架次,使209名重傷員得到了及時轉移救治,盡最大努力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産損失。 ——以人為本,做好受災群眾安置工作。 尹建業説,採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投親靠友等多種方式,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22.97萬人,其中設立123個安置點集中安置2.75萬人,分散安置6.7萬人。截至6日16時,累計發放帳篷1.24萬頂,大衣3.82萬件,棉被1.5萬床,折疊床1.02萬床等救災物資,及時保障了受災群眾有飯吃、有乾淨水喝、有安全臨時住所住。 ——與時間賽跑,全力搶通“生命線”。 尹建業介紹,一是路通。累計投入人力1.2萬餘人次,組織挖機、裝載機、拖車等大型機械2200余臺(輛),陸續搶通了國道213線、昭巧二級路和上百條縣鄉、鄉村公路等救災生命線,其中,縣城通往重災區龍頭山鎮道路于5日晚10時實現了全線暢通,為救援人員、物資、設備迅速進入災區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訊通。組織電信、移動、聯通等各部門技術人員,採取提供應急通信車、搶修光纜和基站等方式,8月4日就搶通了震中龍頭山基站。截至6日16時,災區90%的區域已恢復正常通訊。 三是電通。第一時間組織技術人員對線路進行巡視搶修,緊急調配高桿燈、應急發電車、發電機等馳援災區。截至6日16時,3座變電站全部復電,震中龍頭山鎮主供線路已恢復供電,災區復電率達88%。 四是水通。截至6日16時,受災地區已有33個點恢復供水,解決供水人口6.57萬人。其中震中地區龍頭山集鎮騾馬口、灰街子和中學等3個安置點、光明村、翠屏集鎮以及火德紅鄉小學集中安置點均已全面恢復供水。 ——經過努力,堰塞湖處置方案也已確定。 尹建業介紹,對於地震造成的牛欄江紅石岩堰塞湖,目前已安全轉移堰塞湖上下游受影響群眾4200多人,並加大上下游水庫、水電站聯合調度,組織氣象、水文部門實時加緊、加密現場監測。尹建業介紹,通過採取工程應急排險和群眾轉移並重的方法,相關部門和專家研判會商,將採取開挖泄流槽的方法降低庫容,盡可能減少潰壩風險。 尹建業表示,今後將繼續把搜救生命放在第一位,繼續保障“生命線”的通暢,並全力救治傷員,做好災區防疫工作,妥善安置好災區群眾的生活,加強對民房、校舍、衛生院、市政基礎設施等隱患排查核實,全力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同時,將啟動災區恢復重建工作,用臨時板房搭建學校和醫院,保證孩子有書讀,群眾能看病,及時組織專家開展災害損失評估,為恢復重建提供科學有力依據。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