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造成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産重大損失。地震發生後,中國科學院就參與雲南昭通魯甸等地科技救災工作作出緊急部署,要求將全院最好的科技成果應用到抗震一線。 按照部署,中科院具有相關科技積累的院屬各單位積極發揮自身優勢,主動投身魯甸地震科技救援。中科院昆明分院成立了魯甸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協調各相關單位參加抗震救災工作的科技力量。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緊急啟動災後心理援助應急預案,並立即從蘆山工作站選派了三名志願者趕赴魯甸地震災區開展前期走訪和調研工作。8月4日上午,召開魯甸震後心理援助動員會,成立魯甸災後心理援助行動領導小組,對災後心理援助工作作出部署。在了解分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加強與當地政府和機構的聯絡,應用研究所前期總結出的心理救援工作模式及經驗,通過開展心理安撫、選拔並培訓當地誌願者和樞紐人群、探索建立心理援助工作站、向災區民眾發放心理自助手冊等方式,保障前後期工作的有效開展。 同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組織力量,派遣多名技術專家攜“便攜式全科醫生工作站”趕赴災區,建立服務站點,助力地震災後人員的身心健康恢復工作。該便攜式全科工作站方便攜帶,可及時監測受災人員心電、尿常規、血糖、血壓、血氧等身體狀況,同時配備的數字化心理健康評估系統以及專業的科研人員能夠為震後人員心理評測和心理治療提供保障。 昆明分院迅速為中科院有關專家赴災區準備必需物資,昆明植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積極配合調配車輛,赴災區協調小組已于8月5日出發前往地震災區,急行軍336公里抵達昭通,與先前到達的院內救災力量匯合,並與昭通地震救災指揮部取得聯絡,按照統一要求,全面展開中科院參加雲南昭通魯甸等地科技救災工作。 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委派雲南東川站4名技術人員組成專家組,攜帶無人機,于8月6日下午啟程前往地震災區,目前已經抵達魯甸縣火德紅鎮,將調查地震次生山地災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的情況並進行評估,為應急救災、搶險和災後重建中山地災害的防災減災問題提供諮詢和建議。 此外,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還在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組織下,對震區地質災害和地震形成的堰塞湖進行衛星影像解釋判斷工作,並利用震前和震後高分一號遙感影像,對牛欄江堰塞湖水面變化進行監測。中科院光電研究院等作為中國地震局重大地震災害應急遙感協作單位,也參與了應急遙感工作協作。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