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 科技發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08 15:1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8月8日電 抗震救災,離不開有序的組織協調,各方齊心協力,更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撐。遙感衛星、無人機、救災機器人等等,無不顯現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裨益。

    “天眼”一目了然

    遙感衛星主要有氣象衛星、陸地觀測衛星和海洋觀測衛星三大類,可以從太空為我們提供精準的地表影像數據。我國的“遙感”系列衛星、日本的“大地”系列陸地觀測技術衛星等都是這類衛星。美國更是遙感衛星的先行者,全球首個氣象衛星、首個陸地觀測衛星和首個海洋觀測衛星都是美國發射的。

    在全球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中,救災都離不開遙感衛星發揮的“天眼”作用,各國也競相開發遙感衛星,對地球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同時各國也根據《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等加強了國際合作。

    雲南魯甸地震後,有關部門共調集國內外18顆遙感衛星,其中高分一號、資源三號、實踐九號等5顆國産衛星參與了對魯甸地震災區的應急觀測,獲取了魯甸地震區域大量衛星影像數據,為排查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科學依據。

    2010年初海地大地震後,多家航天機構的20余顆衛星參與了救援工作,包括日本陸地觀測衛星、法國斯波特-5衛星、加拿大雷達衛星、美國世界觀察衛星和快鳥衛星以及歐洲遙感衛星和環境衛星。

    2013年9月巴基斯坦發生地震,我國高分一號衛星就為巴方提供了地震災區的影像數據。

    航拍無人機參與救災

    航拍無人機體積較小,易於操控,機動性能好,對起降條件要求較低,飛行成本低,生存能力強,可在複雜環境下執行偵察拍攝任務。地震後很多地區道路不通,氣象條件不佳,因此在地震救援中無人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雲南魯甸地震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使用無人機在堰塞湖上遊多次航拍,獲取了堰塞湖局部地區影像和高清視頻數據,可清晰判讀出房屋道路損毀、山體塌方、堰塞湖水位等情況。武警部隊的四旋翼無人機也多次起降航拍,及時獲得了災區航拍影像資料,為確定救災重點、選擇救援路線、搜救轉移群眾等及時提供了信息參考。

    在近些年我國發生的幾次較大地震中,無人機越來越頻繁地派上用場,成為地震救援的“常客”和“標配”。在國外,無人機也充當了災難搜救和信息收集的急先鋒。

    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泄漏事故後,無人機也派上了用場。由於核事故後輻射泄漏情況嚴峻,人員難以靠近,因此日本派出了無人機到事故地點進行了具體調查。美國也派出“全球鷹”無人機協助日本進行現場調查。

    機器人救災給力

    人畢竟是血肉之軀,肉體總有疲乏的時候,而機器人則不會。機器人能替代人類做的事情太多了,在災難搜救方面,機器人當仁不讓。

    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發生後,應國家地震應急救援搜救中心邀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廢墟可變形搜救機器人、機器人化生命探測儀和旋翼無人機都投入到災後搜救工作。可變形搜救機器人能在廢墟中蜿蜒蛇行,並在越過各種障礙時自主變形。通過紅外夜視裝置和拾音器等設備,它可變形搜尋廢墟下面的倖存者或勘查廢墟內部結構。

    日本福島核事故後,日本上演了“機器人總動員”,高校、企業紛紛提供各類機器人參與救援,美國也在福島投入了4種機器人進行核事故救援。東京大學派出的機器人進入了核電站機組,用於穩定冷卻系統等;京都大學派遣的機器人則主要進行水下殘骸監控和屍體搜索,機器人可潛入危險區域,執行潛水員難以完成的任務。在韓國“歲月”號沉船事件中,韓國研發的多關節機器人“機器螃蟹”也下水搜尋。

責任編輯: 司徒宇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