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中國經濟巨輪揚帆遠航 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 一個偉大民族,總是在闖關奪隘中迸發勇氣; 一個泱泱大國,只能在開拓奮進中成就夢想。 2014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再迎大考。 從年初經濟形勢迷霧重重到年中的曙光初現,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科學決策,沉著應對,以堅定的科學發展理念和高超的全局駕馭能力,交出令世界矚目的答卷-- 經濟增速平穩合理,深化改革屢破堅冰,轉型升級再上臺階,社會政策紮實兜底,民生改善深入細微。 掌舵沉穩裕如,知難勇毅向前。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面前,中國發展航船乘風破浪,奮勇前行。 這是來之不易的成就--全球經濟疲弱,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驟增,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沉著的戰略定力,引領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平穩運行 盛夏,廣東東莞的馬路漸漸忙碌起來,一車車工業原料運送到各個工廠,加工成箱包、玩具等産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目前工廠訂單明顯上升。”東莞斯邁特家居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鏡福説。 幾個月前,景況卻大相徑庭。一季度中國外貿遭遇“倒春寒”:出口同比下降6.1%。宏觀數據也不樂觀:經濟增速7.4%,跌入6個季度來的“谷底”。體現在一些具體的企業,更可以用“慘澹”來形容。 乍暖還寒時節,伴隨中國經濟列車減速,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顯現-- 實體經濟成本高企,利潤下滑,融資難、融資貴凸顯; 部分城市房地産量價齊跌,步入調整期的房地産業,不斷衝擊社會神經; 投資馬車動力衰減,企業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意願走低; 一些地方融資平臺負債率上升。金融産品風險日漸暴露,下行壓力持續向金融體系傳導…… 與此同時,唱衰中國的聲音在海外輿論中不絕於耳。“經濟硬著陸論”、“金融風險爆發論”、“改革緩慢論”、“中國崩潰論”此起彼伏。 怎麼看待中國經濟2014年開局?如何準確把握經濟運行大勢?採取什麼樣的應對之策? “善弈者謀勢。”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內外大勢,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大局-- 環顧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沒有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其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經濟增長乏力成為全球經濟新常態,市場需求成為全球競爭最稀缺資源,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審視國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但正處在從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既要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又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牢牢把握主動權。 “中國領導人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有清晰的認識。中國政府清楚既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又要進行改革,並且要在兩者之間找到非常微妙的平衡。”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如此評價。 把握大勢就能保持定力。 春天的北京,和風徐來。4月25日,面對一張外界看來“刺眼”的成績單,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一季度中國經濟形勢作出3個重要判斷: --經濟增速處於年度預期目標範圍,就業形勢總體較好,物價水平基本穩定; --經濟結構呈現積極變化,第三産業增長持續快於第二産業,高耗能、高排放和資源性行業增速回落較多; --各方面改革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有序有力推進。 這次被輿論稱為具有“風向標”意義的會議,用一個“穩”字向海內外釋放出鮮明的政策信息--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堅持現有政策基調。 中原五月,草木繁盛。半個月後,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考察,進一步指出,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審時度勢方能成竹在胸。 “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範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瞄準“經濟發展、結構調整、民生改善、風險化解”等多重目標,一系列預調微調政策密集出臺,一項項改革舉措相繼部署,著力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和和諧穩定。 大政既定,三軍疾進。今年前7個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了23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從放管結合到定向調控,從優化結構到民生兜底,一項項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中國策”不斷推出,滋潤中國經濟,助力深化改革。 7月中旬,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一抹亮色展現天際--新鮮出爐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二季度經濟增速高出一季度0.1個百分點,打消了人們對中國經濟失速的擔憂。 與此前普遍下調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形成鮮明對比,多家國際投行紛紛上調中國增長預期,匯豐銀行上調中國2014年GDP增速估值0.1個百分點,達7.5%,花旗銀行將預期從7.3%上調至7.5%。 經濟觀察家從增長數字背後讀出了更多的內涵和更重的“分量”-- 這是結構改善的增長。上半年,化解産能過剩初見成效,鋼鐵、電解鋁行業投資同比分別下降8.4%、31%;服務業增長速度為8%,比經濟增幅高0.6個百分點。 這是有助於生態環境好轉的增長。上半年,能源消費保持較低增速,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2%,各項減排工程如期推進,四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 這是為長遠發展夯實基礎的增長。上半年,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建成投産,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統籌推進,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保障房開工530萬套。 決策來自實踐,政策指導發展。 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傳遞的一系列信息讓海內外極為關切-- 正確看待經濟增長速度,對做好經濟工作至關重要,對做好各方面工作影響很大; 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發揮財政金融資源效力,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優化財政金融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拓寬實體經濟融資渠道。 更有經濟學家將這種新風格和新思路歸納為“定力論”: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有一定的速度,但必須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不把速度看得過重,不把心思都鎖定在速度上。結構優化了,風險隱患排除了,速度可以再上來。 --面對短期經濟增速的小波動,不必大驚小怪、草木皆兵,要有戰略定力,看階段、看長遠。 經濟形勢風雲激蕩,改革大潮不可阻擋。歷史必將銘記中國發展中這個耐人尋味的節點--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引領中國經濟正開始一場深刻的變革:我們選擇揮別,不再簡單追求國內生産總值增長速度;我們選擇進發,讓中國經濟巨人更加穩健向前。 這是化解難題的智慧--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穩中有進、改革創新,堅定推動結構調整,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10%以上的貸款實際利率,對應的卻是5%多一點的工業平均利潤率。而這,是隨處可見的現實狀況。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利潤低、融資貴問題更為突出。而與此同時,貨幣信貸總量屢創新高,6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已突破120萬億元大關。 警戒線上再開閘放水,後果不堪設想。而繼續關緊閘門,實體經濟則會失血。 貨幣政策面臨的兩難,考驗著中央宏觀調控決策者的應對能力。既要直擊病灶,又不給長遠發展留後遺症。 化解難題需要高超的智慧和精準的拿捏。在一次次深入調研中,在一個個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要更加注重定向調控,有效實施一些兼顧當前和長遠的政策措施,加快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推動結構調整,妥善防範化解風險,不斷改善民生工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應對之策讓人耳目一新。 實施定向調控是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就是抓住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更多依靠市場力量,更多運用改革辦法,不僅穩增長,也要調結構,既利當前更惠長遠。 面對紛紜複雜的市場變局,中央宏觀調控沒有採用傳統的寬鬆貨幣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定向降準、精準滴灌,在讓小微企業、“三農”領域獲得急需資金支持的同時,保持了穩健的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從而避免調控政策的副作用。 找準靶心才會精準發力,對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 以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為例,今年上半年,李克強總理5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企業融資問題;僅從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一個多月時間裏,央行、銀監會等部門密集出臺了定向降準、調整存貸比口徑、設立循環貸款等一連串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辦法。6月末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5.7%,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1.7個百分點。 “宏觀調控年年調,今年大不一樣。以前注重總量政策,頻頻調整方向。現在注重定向調控、精準發力,新常態下宏觀調控新特徵已經顯現。”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説,看不清楚這一點,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在財政和貨幣政策總基調沒變的情況下,二季度經濟增速能夠回升、結構能夠改善。 去年剛大學畢業的小偉,和老同學開辦了一家小微企業。一年本應繳納1.6萬元企業所得稅,但今年國家新出臺政策,公司享受到了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一下減少了8000元的稅負。 “支持實體經濟見效最快的是減稅,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月銷售額2萬元以內的企業免徵營業稅和增值稅等措施,受到了企業普遍歡迎。”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榮劍英説。 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以中西部為主的全國鐵路投資規模創新高…… 沒有大張旗鼓地轉變基調,而是不動聲色地精準施策,以“微刺激”應對下行壓力,用定向發力促進結構調整--細心觀察的人們發現,這正是中國經濟出現企穩向好的深層次原因。 應對“三期疊加”新局面,宏觀調控要創新,結構調整要強化。調控加調整,二者相互結合、共同發力,才能真正提升中國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在許多重要場合,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針對突出問題,主動作為,勇闖難關,努力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提高産業競爭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總體躍升。 “為了綠水青山,我們忍痛炸掉水泥廠,砸掉飯碗重新來過。”河北省鹿泉市一家水泥廠負責人齊法廷説。經過今年2月和去年底的兩次拆除,鹿泉市所在的石家莊市削減了水泥總産能的四成。河北上半年經濟增速受到了明顯影響,但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當地産業轉型升級卻因倒逼而邁出關鍵一步。 “過去30多年,我們更多的是‘速度型’幹部,大家摩拳擦掌‘5+2’、‘白加黑’上項目、搞GDP。現在增速下臺階了,轉方式、調結構更為重要了。”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説,各地區各部門發展的“指揮棒”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時間推移,這一變化的重要意義會看得越來越清楚。 在中國大地上,一場波及每個角落的變革正在有力推進。進退、增減之中,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得到觸及並開始化解:今年國家將淘汰鋼鐵2700萬噸、水泥4200萬噸、平板玻璃3500萬標準箱等落後産能,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 這是咬緊牙關的決心,也是承受陣痛的堅定--結構不調整,中國經濟發展就有硬著陸的可能。但是,淘汰落後産能,卻是十分痛苦的過程,不僅關係到稅收、就業,而且涉及銀行貸款、接替産業等一系列問題,是一場非常艱難的硬仗。 該退,就壯士斷腕;該進,則全力挺進。淘汰落後産能的同時,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在加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升。繼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歷史上第一次超過第二産業後,這一好勢頭在今年上半年繼續攀升,佔比提升至46.6%,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 “三産超二産,淘汰落後産能,我們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結構調整標誌性突破,都在近來變成了現實。”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指出,這些結構上的重大優化,是在二季度增速比一季度反彈0.1個百分點的前提下實現的,充分説明宏觀調控創新和結構調整深化得到了有機結合。 德國《世界報》報道説,中國正處於根本變革之中:將從製造業國家轉變為服務業國家。轉型的初步成效已越發明顯。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更是經濟發展的源泉。 5月下旬,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隨後不久,在面向兩院院士發表講話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為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安排,中央財政新興産業創投引導資金規模得到成倍擴大,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快設立,更有效破解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這是奮起直追、力爭超越的深謀遠慮。 這是順應潮流、實現騰飛的根本之策。 布好科技關鍵子,下好創新先手棋,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中國産業結構就一定能夠迎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嶄新格局。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根本之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我們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水平和駕馭能力進一步提高,中國經濟正駛入面向未來的新航道。 這是遠近兼顧的歷史擔當--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蹄疾而步穩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社會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硬著陸’等悲觀預言總是圍繞中國左右。面對這些不利猜測,中國並不在意,只是專注于自己的重要事務:改革。”智利美洲經濟網站刊載《中國用改革驅散悲觀預言》,這樣評價當下中國。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時光剛剛過半,卻足以在中國改革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華章。 十幾天前,《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出臺,這項從制度上打破幾十年來城鄉分割壁壘的改革,甫一面世,立即在海內外産生巨大衝擊波,被視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誌。 此前一個多月時間,從民營資本獲批打破壟斷進軍銀行業,到盤桓不前的國企改革打破僵局啟動試點;從財稅體制改革方案出臺,到多年未有突破的公車改革正式“上路”……一系列多年想改而未改的重大舉措,石破天驚般推出。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勇克難關、銳意進取,全面深化改革事業實現一系列歷史性突破。 “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涉及面之廣、措施之實,為幾十年來所未有。”網民如此評價。輿論普遍認為,這些改革充分體現了中央深化改革言必信、行必果的決心。 重大決策背後,體現出審時度勢的戰略眼光--應對“三期疊加”階段的新挑戰,必須用改革這一有力武器殺出血路。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深化改革全方位立體展開: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經濟內生動力,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推進資源價格改革、放開市場準入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 --順應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大潮,把握新的歷史機遇,需要推進科技體制改革; --補齊醫療、社保、教育等發展短板,讓更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需要推進社會事業改革。 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 1月22日,中南海懷仁堂,被海外稱為中國“最高改革中樞”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成立後的第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領導小組組長強調,要堅定不移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前進。 時隔一個多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明確了今年改革的任務和重點。他強調,要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真抓實幹,蹄疾步穩,務求實效。 3個多月後,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就財稅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等重大改革方案進行審議。 半年時間,3次會議,持續推進。不但確定了全年改革重點任務,出臺部分領域改革實施方案,還細化了重大領域改革舉措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這是一場關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制約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正在從體制機制上得到破解。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4個多月前,習近平主席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演講,向全世界宣示中國推進改革的堅強決心和堅定信念。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勇於進取,敢於克堅。 “根據以往歷史規律,在經濟形勢不好時,發展與改革往往會彼此割裂,形成發展重走老路、改革停滯不前的局面。”二十國集團與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其佐認為,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們不但沒有暫緩改革,前進腳步反而越走越快,改革成為發展的常態,彰顯新一屆領導集體讓發展和改革互動的鮮明理念。 經濟學家認為,包括戶籍制度改革在內,財稅體制改革、公車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等一系列多年未有進展的改革,今天得以強勢推進,在彰顯黨中央銳意改革的同時,也為中國發展積蓄內力、強筋壯骨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改革面臨的老大難問題,是中國經濟一系列弊端的深層次原因所在。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直面這個問題。 “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5月26日,中南海懷仁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不久前,當得知申辦公司的手續得以簡化,年過七旬的退休工程師孫偉漢成功註冊了一家礦産品銷售公司,成為中國創業大軍中的一名“新兵”。 孫偉漢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眾多受益者之一。黨中央、國務院牢牢抓住“簡政放權”這一經濟領域改革的牛鼻子,以更有力的放權和更有效的監管,激發無數普通人的創業夢想,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活力。 今年以來,全國創業浪潮噴涌而起,新登記企業出現井噴式增長: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168萬戶,同比增長57%。其中新登記私營企業158萬戶,從業人員達1009萬人,同比增長43%。 “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項行政審批事項”“鐵路運輸、郵政業、電信業相繼啟動營改增改革試點”“全面實施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國家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鼓勵社會辦醫”……有心人發現,從年初開始,幾乎每個月都有一項激發市場活力、增添經濟動力的改革舉措問世。 在繼續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的同時,一場更具深遠意義的制度性變革也在展開。今年全國兩會結束不久,國務院60個部門、1235項行政審批事項,首次逐一上網,接受公眾審視和監督。而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在探索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負面清單之外的事項由市場主體依法自行決定。 權力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有機結合,為發揮政府作用劃定明確的邊界,將從根本上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看不見的手靈活自如,看得見的手堅定有力。 “堅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快推進改革,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行總體部署。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30多年的改革開放,解決了中國發展進程中一系列重大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必將破解實現中國夢道路上各種新的艱難險阻。 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抉擇。 這是中國共産黨人面向未來的堅定擔當。 …… 展望未來,人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準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結合點,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長期持續健康發展。(記者張宿堂、秦傑、陳二厚、趙超、劉錚、王宇)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