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長汀:從荒山惡水到生態家園的“綠富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21 09:0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福州8月21日電(記者 陳弘毅)福建長汀,這個被譽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典範”的歷史文化大縣,曾深受水土流失之害,如今,在三洲國家濕地公園登高遠望,漫山遍野種滿了楊梅林、馬尾松等綠色植物,腳下荷花盛開,野鴨白鷺愜意地略過水面,蕩起陣陣漣漪。“20年前,這裡禿得讓人絕望,甚至有人外出打工之前發狠話‘這輩子再也不回長汀了’。”縣委書記魏東語調沉重。

    生態的惡化帶來了百姓的貧窮。貧窮之下為了生存,又只能加劇森林資源的破壞。“為了走出這個惡性循環的‘死衚同’,一代又一代‘追綠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魏東説。

    “在我們這裡種樹要花別的地方至少三到五倍的時間和精力。”“女愚公”馬雪梅20多歲從省城嫁到長汀,用20年的青春綠了腳下的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剛開始每天一遍又一遍地下肥,小樹苗還是成活不了,感覺特委屈。”

    如今,600畝茁壯成長的果樹讓馬雪梅欣慰:“我這輩子不會後悔,因為我做夢都可以見到子孫後代在綠樹成蔭的山林中嬉戲的場景,這就是我給後代最大的貢獻。”

    在長汀,歷任縣領導都有一個不成文的政績觀:“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著一任幹”。“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是滴水穿石事情,視野放長遠了,走得才能更好。”縣長李善昌説。

    在縣水土保持科教園,一份“鄉規民約”印證著這裡的人們追求生態美的決心:“當時村民約定,誰上山打枝砍樹,就殺家裏的一口最肥的豬分給全村人。”長汀縣水土保持事業局副局長劉洪生説,“縣裏從80年代至今,每年都用大量資金補貼村民燃氣用電,為的就是少砍哪怕一根枝條。”

    三十載辛勤付出,綠了荒山,卻讓一個新的問題擺上案頭:如何在水土流失治理戰果初現的基礎上,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統一?

    從上遊汀江源的青山碧水出發,一路蕩舟南下,穿過千年曆史文化名城——汀州古城,再經過以“綠色GDP”為主打的稀土園區、工貿發展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水土保持示範區,生態種植與現代農業示範區。一條代表著長汀“綠富美”追求的“汀江生態經濟走廊”已經雛形初具。

    “這幾年,我們不知道拒絕了多少不符合環保排放要求、不符合綠色‘GDP’要求的企業。”縣環保局長丘文發説:“只有‘舍’才能‘得’,如今我們收穫的是好山好水好空氣帶來的‘綠色效益’。例如,羊牯鄉的生態養殖已經小有名氣,外地客商十分青睞那裏山澗中養出的黃牛,每斤牛肉能比市場價高出8塊錢。”

    位於縣城附近的策武鎮南坑村的2000畝銀杏樹已經開始陸續挂果,村支書沈騰香十多年的“綠富美”夢想也正在逐漸變成現實。“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很重。一開始種銀杏樹還有很多人不理解,但這是真正能致富的産業。等我們這一代人老了,荒山也應該要成為村民的綠色金庫,否則我們愧對子孫。”

責任編輯: 雷麗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