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濕地面積172.8萬公頃,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9.2%。近年來,吉林省加大濕地保護力度,補水、退耕、移民三大措施並舉,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全省已建立濕地保護區22個,其中國家級濕地保護區10個;建立濕地公園20個,其中17個已晉陞為國家濕地公園。 補水,給足“血液”好循環 位於白城市鎮賚縣東部的莫莫格保護區,是吉林省西部最大的自然濕地、東亞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誰又曾想到,莫莫格自然濕地面積曾經縮小70%,繁殖水鳥由100多種減少至50多種,丹頂鶴、白枕鶴、東方白鸛在野外已沒有繁殖記錄。 “濕地又活了過來,這離不開補水工程。”莫莫格濕地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殷貴感嘆説。近年,通過提、引、蓄、留等多種辦法,當地已累計向莫莫格濕地引水近3.5億立方米,繁殖水鳥比2005年增加了30%,雁、鴨數量達上億隻。 從2013年起,白城市實施了“河湖聯通”工程,利用自然水系、“引嫩入白”等水利工程和25個水庫,把洪水富餘水量引入160個天然湖泡,形成縱橫交錯的水域網絡。 “河湖連通將使白城水庫湖泡總蓄水能力提升到32.9立方米,減輕防洪抗旱壓力,同時補給地下水和濕地水源,改善生態環境。”白城市水利局副局長張柏良介紹説。 近年來,吉林省組織實施了“河湖連通”“引霍入向”等重點濕地補水工程,充分利用洪水資源,已累計為向海濕地、莫莫格濕地和大安牛心套保國家濕地公園補水6億多立方米,使退化濕地得到恢復,吉林省西部地區重要濕地生態補水長效機制已基本建立。 退耕,生産生態兩相宜 “這個漁場1998年後就再沒有水,種了11年玉米,去年通過‘退耕還濕’項目,恢復了原貌。”站在興隆漁場邊,向海濕地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林指著波光粼粼的水面説。 烏蘭昭村緊鄰莫莫格濕地,隨著濕地生態好轉,村民王立新承包了2000畝泡塘,今年5月初投放了8000斤蟹苗。“蟹苗11塊錢一斤,9月份預計能收穫4萬斤蟹,一斤賣25塊錢,今年的純收入就能達到二三十萬。”王立新告訴記者。 2013年,通榆縣對幸福渠5公里進行應急清淤,為興隆漁場引水2600萬立方米。如今,漁場舊貌換新顏,和王立新一樣,興隆漁場不到400戶職工也將開始養殖致富。“恢復濕地生態,也得保證正常生活,扶持項目將為漁場工人提供漁具,幫助他們重操舊業。”陳林説。 濕地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也能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向海有水面12500公頃,包括向海水庫和興隆水庫,魚類品種有草魚、鰱魚、鯛魚等,現在每年産魚量十幾萬公斤。通過“河湖連通”工程,鎮賚地區將增加魚塘面積4.44萬畝、蟹塘面積15.36萬畝,形成4億多元經濟效益。 近年來,吉林省在積極落實耕地補償政策,妥善處理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關係的基礎上,加大力度開展退耕還濕工程。截至目前,莫莫格、雁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大安嫩江灣、通化蝲蛄河國家濕地公園,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草還濕6900公頃,濕地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恢復。 移民,恢復濕地“純生態” “向海濕地保護區核心區域還有280多戶、兩萬多人居住。”陳林介紹説,居民放牧、開荒種地等活動,對濕地保護影響不小,“特別是牛羊,區域內保守估計有牛羊20萬頭,嘴吃蹄子踩,嚴重損害生態。” 移民是項長期漸進的工作,開發新的生産項目、改進傳統生産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希望牧民更多接受雁、鴨養殖等項目,養殖週期4個月,成本低,生態影響小。”陳林説。 今年年初,吉林省林業廳向省政府提出移民建議,向海保護區核心區生態移民迅速啟動。據介紹,項目初步安排向海核心區移民248戶、856人。 向海移民項目正在啟動,吉林省其他地區的移民項目已初見成效。 目前,吉林省已經在松花湖濕地保護區、北湖濕地公園、遼源礦山濕地公園、凈月濕地公園、梅河口磨盤湖濕地公園實施生態移民工程,遷出居民近2萬人。移民使濕地區域遠離人畜活動的影響,通過自然恢復和治理保護,正日益彰顯“純生態”魅力。(記者 岳富榮 祝大偉)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