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論員:提升政府效能公信的重要一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8-27 21:2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新華社評論員)“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是現代法治社會對政府公權力的基本要求,是確保公權力姓“公”的重要約束。讓監督的陽光照射到權力運行的每一個角落,才能有效消除各種濫用、私用公權力的腐敗微生物,使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為人民謀福利。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7日聽取有關國務院出臺政策措施落實的第三方評估彙報,表明本屆政府成立以來的首次全面大督查行動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空前規模和力度的督查行動,凸顯加大政策執行力度、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堅定決心,標誌著在打造現代法治政府特別是提升政府效能和公信方面又邁出重要一步。

    引入獨立於政策制定、執行層之外的社會監督,不同於以往慣常使用的自查自糾,能有效避免政府在評價體系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不僅使監督變得更客觀全面,而且對政策貫徹實施的具體效果能夠準確反饋,有利於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和完善政策,更好實現預期目的。同時,也有助於在廣泛聽取意見、主動接受監督中轉觀念、改作風,為建設服務型政府助推加力。

    我國正處在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改革攻堅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為確保宏觀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應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打折扣、搞變通等現象,成為政策實施中的梗阻,一定程度削弱了政策的效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真槍真刀推進改革”,“督促檢查要抓到位”。只有通過全面督查發現問題、找到癥結、完善政策、強化執行,才能既確保中央政令暢通,又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上下聯動搞好結構調整、推進深化改革。

    從目前國務院收到的反饋看,社會督查確實發現了一些真問題,聽到了一些真聲音,如網上調查收集到的意見有不少批評之聲,融資貴、稅收優惠政策難落地是企業反映較多的問題,簡政放權“含金量”不足背後是部門利益糾葛,一些政策落地效果不好源於“為官不為”等庸政懶政現象。發現病灶,為對症下藥、找到良方提供了依據。以問題為導向加強政策的針對性,中央政策就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監督是個老話題,但引入第三方評估是個新課題,很多方面還有待摸索實踐、積累經驗。當前,在大膽嘗試的基礎上,亟須抓緊制定第三方評估的相關制度和準則,並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強化評估的獨立性、客觀性和科學性,完善評估對政策效果的監督作用,使其儘快走上科學、規範的軌道,形成適應中國國情、符合國際慣例的較為完備的監督評估工作模式。

    改革沒有坦途,越往前走越會遇到困難阻礙、險灘急流。始終堅持執政為民的理念、問計於民的作風,廣泛聽取社會意見,充分汲取群眾智慧,不斷提升政府效能和公信,就一定能有效調動和激發政府、社會以及全體人民的智慧,凝聚起攻堅克難的力量,使改革在不斷深化中惠及社會、造福人民。

責任編輯: 黃林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