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解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03 16:31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解讀
(水運局局長   宋德星)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為便於有關管理部門、行業組織和企業準確理解、把握相關政策,做好貫徹實施工作,下面我就《若干意見》出臺的有關情況説明如下:

    一、出臺《若干意見》的背景

    我國海運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代即利用季風開展航海活動,600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較歐洲大航海時代早半個世紀,軍民結合造船,成為當時世界上航海力量最強的國家,後來漸漸退出世界海運大國行列。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海運業加快發展,在經營主體、船隊規模、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已發展成為世界海運大國,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我國海運船隊運力規模達到1.42億載重噸,約佔世界海運船隊總運力的8%,居世界第4位,形成了大型現代化的油輪、幹散貨船、集裝箱船、液化氣船、客滾船和特種運輸船隊;港口貨物吞吐量已達11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76億TEU,億噸大港達到29個,百萬標箱港口達到22個,在世界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為中分別擁有8席和7席。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運業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問題是:缺乏明晰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結構不合理,配套政策不完善,海運服務貿易長期處於逆差;體制機制不順,運營管理水平不高,核心競爭力較弱,海運大而不強等。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建設。近年來,國務院領導針對海運業長遠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和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作出重要批示。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促進我國海運業提質增效升級,加快海運強國建設,我部積極會同發展改革委聯合實地調研,深入開展研究,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廣泛聽取港航企業、地方行業管理部門、科研院校、行業協會等的意見,並與煤炭、鋼鐵、石化等行業的大型貨主、協會座談溝通,深入交換意見,並在此基礎上起草了《若干意見》。

    二、海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若干意見》明確了海運業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産業,內涵很豐富。海運是人類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載體,給人類帶來物資文明的同時,傳播了航海文化,帶來了海洋文明,我國海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關係全局。

    海運關係國家經濟運行安全。我國90%以上的原油、鐵礦石、糧食、集裝箱等進出口貨物都是通過海運完成的,年海運量約佔世界的1/3,我國石油、鐵礦石等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物資對外依存度很高,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本國海運船隊保障力直接關係國民經濟安全運行。

    海運是拉動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海運産業鏈長,關聯度高,與造船工業發展關係密切,現代化的海運業能有效帶動船舶工業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提升,帶動造船工業轉型升級,推動金融、保險等現代航運服務業加快發展,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穩增長。如,郵輪産業的資金、技術、人才高度密集,高檔郵輪造價一般為30億至50億人民幣。據測算,10年後如能形成産業鏈,我國郵輪市場每年的直接經濟貢獻在3000億以上。

    海運是維護國家安全和海外權益的重要保障。海運服務網絡遍佈全球,是應對海外突發事件、保障軍事運輸和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力量。我國海運圓滿完成了1961年印尼、2000年所羅門、2011年利比亞、2014年越南等撤僑任務和亞丁灣護航後勤保障任務,有力地保障了國家安全和海外權益。

    海運是海洋軟硬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世界的重要紐帶。海運集密集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于一體,常常與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密切聯絡在一起,是傳播文化、思想等的重要載體。海運是參與國際海洋開發利用的重要手段,我國在積極參與國際海洋開發利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時,與海運是分不開的。

    三、我國海運業發展目標和支撐條件

    《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海運強國的發展目標,並提出了階段性目標,即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適應國民經濟安全運行和對外貿易發展需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經濟、綠色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海運體系,海運服務貿易位居世界前列,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實現這一目標,一是要堅持保障經濟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的原則,二是要堅持深化改革、優化結構的原則,三是要堅持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的原則,三是要堅持全面推進、協同發展的原則。

    《若干意見》中提出了海運強國建設的發展方向,明確了階段性發展目標,完全符合我國海運發展實際,具有多方面的支撐條件,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我國海運發展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豐富。我國海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大陸岸線18000多公里,島嶼岸線14000多公里,大型深水港口能力世界第一。通海河流眾多,等級以上通航里程62000公里,內河航運規模世界第一,沿海和內河運輸船隊佔全部中資船隊的近50%,為我國國際國內海運統籌發展提供了獨特條件。我國具備加快海運發展的資金和人才實力,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企業投資經營實力不斷增強。海運發展的人力資源豐富,海運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實力強、數量多,有條件培養各類中高級海運人才。

    我國海運業發展需求較大。據有關國際機構預測,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全球經濟貿易結構調整,到2030年的全球海運量將在現有基礎上再翻一番。海運具有獨特優勢,承擔著近90%國際貿易量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我國在國際海運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將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我國石油、鐵礦石、煤炭等大宗物資以及集裝箱進出口運輸需求仍將穩步增長。

    我國海運産業結構調整空間較大。縮小我國海運服務貿易逆差,將為我國海運業發展提供重要發展空間,按照承運我國當前40%的對外貿易貨物量計算,現有船隊規模需要擴大60%,多式聯運、海運物流、海運交易、海運金融保險等需求將有力地促進我國高端海運業發展。此外,作為高端海運領域的郵輪運輸市場前景廣闊,從發達國家經驗看,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上是郵輪經濟的快速發展期,我國正處於這個階段。

    四、出臺《若干意見》的重要意義

    國際上,國家制定海運發展戰略規劃是海運發達國家通常的做法,美國、歐洲、日本等海運發達國家不定期發佈未來5年、10年或更長遠的海運計劃、規劃或戰略。《若干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家層面第一個關於海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也是第一次對海運發展工作的全面系統部署,標誌著海運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當前海運發展這個特殊時期,《若干意見》的出臺對提振海運信心、凝聚合力、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和海運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一是對我國海運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國家層面統籌謀劃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海運業發展方向和目標,安排部署主要任務,對“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海洋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行業提質增效和海運強國建設。

    二是對我國海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作出安排。明確提出積極借鑒國際經驗,研究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我國海運發展政策體系,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清理規範涉及海運業的行政審批事項,在為企業減壓減負、輕裝上陣的同時,為我國海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三是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海運企業改革。創新海運發展政策,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強精細化管理,創新技術、産品和服務,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實現轉型升級發展。

    五、關於我國海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

    《若干意見》明確,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海運業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建設海運強國為目標,以培育國際競爭力為核心,為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海洋權益、提升綜合國力提供有力支撐。

    六、關於我國海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

    一是優化海運船隊結構。打造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的專業化船隊,大力發展節能環保船舶和原油、液化天然氣、滾裝、集裝箱、特種運輸船隊,有序發展幹散貨運輸船隊和郵輪經濟。

    二是完善全球海運網絡。優化港口和航線佈局,完善主要貨類運輸系統。推進深水航道和集疏運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鐵水聯運和江海聯運。

    三是促進海運企業轉型升級。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創新技術和産品。加快兼併重組,有序發展中小海運企業。適度開展多元化經營,實施“走出去”戰略。

    四是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加快發展和創新航運金融(保險)、航運交易、研究諮詢、海事仲裁等現代服務業。建立海運發展基金。

    五是深化海運業改革開放。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海運企業,穩步擴大開放,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穩妥開展外商成立獨資船舶管理公司、控股合資海運公司等試點。

    六是提升海運業國際競爭力。構建國際海運交易和定價中心,加快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的船舶檢驗、海運科研及教育機構。

    七是推進安全綠色發展。完善規章制度,落實責任,強化隱患排查。加強應急體系建設,提高海上搜救、溢油等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理順安全監管體制,加大監管力度。加強船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管理。

    七、關於我國海運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在《若干意見》研究起草的同時,國家層面近幾年並行研究出臺了有關重大政策,作為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若干意見》中的有些政策已經出臺,有些正在研究,將來還會進一步完善。例如,已經出臺的老舊運輸船舶和單殼油輪提前報廢更新政策就是一項重要政策,下一步,落實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是重要動力。全面深化海運業改革,建立健全現代海運企業制度,可以極大地激發海運市場主體活力;創新海運開放政策,有利於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是我國海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政策保障措施是重要支撐。積極借鑒國際經驗,研究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我國海運發展政策體系,營造參與國際競爭的公平環境;健全法規制度和標準,完善船舶技術政策和標準規範,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事項,健全海員權益保障機制,為我國海運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長期合作的機制文化是核心。海運企業與大型貨主簽訂長期運輸合同,形成海運企業與貨主風險共擔、利益共贏的穩定關係,有序發展以資本為紐帶的合資經營,能夠提升重點物資運輸保障能力,這是海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

    八、關於《若干意見》的落實問題

    一是國務院已對《若干意見》的落實進行了部門分工,並要求有關地方人民政府研究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本地區海運發展。涉及我部牽頭的工作,我部將會同國務院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抓緊政策研究制定工作,將《若干意見》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是我部將積極組織開展《若干意見》學習和貫徹落實工作,凝聚行業發展合力,加強組織領導,細化落實任務。

    三是認真組織開展《若干意見》宣傳報道,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合力推進海運業健康發展。

    四是制定出臺貫徹落實的實施意見,聚焦重點、實化抓手,加大對海運業的政策支持。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