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鹽鹼地變身“渤海糧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09 07:1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今年我家小麥是從來沒有的好收成,畝産差不多有1200斤。”河北省寧晉縣北樓下村村民陰進山一臉笑容。寧晉地處黑龍港流域,陰進山家的麥田本是鹽鹼地,今年,他採用微灌技術,把肥料溶進水中,只澆了3次,用了70立方米水。不僅省事省力,每畝地還節水80立方米、節肥20%。“這些新技術都得益於政府大力推進的‘渤海糧倉工程’。”陰進山説。

  2013年4月,“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在河北、山東、遼寧、天津四省(市)啟動,力求通過土、肥、水、種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將環渤海區域4000萬畝中低産田、1000萬畝鹽鹼荒地改造成高産穩産田。其中,河北工程區覆蓋44個縣2500多萬畝中低産田、500多萬畝鹽鹼荒地,佔工程總面積的1/2。

  “河北實施‘渤海糧倉’工程,面臨的兩大難題是淡水缺乏和土地鹽鹼化。”河北省農科院院長王慧軍説。為解決這兩大難題,河北省著力尋求鹽鹼地治理、鹹水灌溉和耐鹽小麥新品種培育等關鍵技術突破。在多年努力的基礎上,今年投資6800萬元,組織省、市、縣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取得了多項進展。在滄州市南皮示範區,80%的農田採用微鹹水補灌技術,糧食單産由1985年的平均每畝300斤提高到800斤;在唐山曹妃甸示範區,通過種植鹽生植物、高耐鹽植物吸鹽,土壤全鹽含量迅速下降,重度鹽鹼荒地3年可實現利用。

  “通過技術突破,高耗水的小麥也能成為生態作物,在穩産的前提下産生巨大的節水效用。”王慧軍説,如果寧晉示範基地優良品種加微灌技術在全省推廣開來,可從根本上扭轉小麥高耗水的農業用水格局。他介紹,河北省小麥種植面積3500萬畝,按每畝節水50立方米保守估計,每年可壓減地下水開採17.5億立方米。

  目前,河北“渤海糧倉”工程輻射12.26萬畝,推廣面積180萬畝。計劃到2017年使糧食增産技術體系面積增加到1700萬畝,實現糧食增産30億斤。

責任編輯: 劉笑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