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加減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10 07:2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做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加減法”——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傳遞的新信息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 趙曉輝、張辛欣、華曄迪)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在不斷産生。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國如何做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道“加減法”,如何從環保入手催生一石多鳥的市場,讓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得益彰,引發海內外關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日在與出席2014夏季沃斯論壇的企業家代表對話交流中,傳遞出中國向污染宣戰的堅定決心與結構調整的新思路。

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正視治污的巨大難度

李克強説,對中國來説,最突出的問題是水、大氣和土壤污染,它直接關係到人們生活,關係到人們健康,也關係到食品安全,中國政府必須負起責任,向這幾個重要領域的污染宣戰,用決戰決勝的信心、措施來治理污染。

“這體現出我國政府在保護環境方面的信念和決心,也彰顯出中國治污的現實難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

中國面臨的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問題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進程,速度的背後無法回避環境污染的客觀現實。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兼顧承載著13億人口的環境問題,需要在探索中尋找答案。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説,經濟和環境發生矛盾時,一定要把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放在最前面,這是十分明確和必須堅持的,“不正視這個問題,一定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現實需要正視,難度也著實不小。在9日的交流會上,李克強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描述當前中國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這並不是一天能解決的問題”。

依據最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評價,74個新標準監測實施第一階段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比例僅為4.1%,其他256個城市執行空氣質量舊標準,達標比例也不足七成。

土壤問題同樣嚴峻,環保部、國土資源部歷時8年完成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的點位超標率為16.1%,中度污染佔1.5%,重度污染佔1.1%。

治污工作正在艱難展開。工信部數據顯示,上半年技術改造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同比增長18%,高技術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長12.4%。儘管如此,鋼鐵、建材、化工等行業單位産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還高出10%到20%。

“難度不僅體現在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治理的平衡點拿捏上,也體現在傳統企業處理經營業績與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關繫上。”張立群説,困難也形成倒逼機制,逼迫一些行業向著節能環保模式轉變,“這個過程很痛苦,但只有付出這種必要的痛苦,才能真正脫胎換骨,形成新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型生産模式。

新興産業跑過落後産業做好結構調整加減法

“我們必須走一條新路。”李克強説,“關鍵是要淘汰落後産業,發展新興的節能環保産業,爭取讓新興的節能環保産業能夠跑過淘汰落後産業的速度。”

那麼,如何找到發展新興産業和淘汰落後産業的平衡點?在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科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看來,只有落後産能退出市場,才能給新興産業留出發展空間。一方面,淘汰落後必須走,而且要走得更穩健;另一方面,新興産業必鬚髮展,而且步伐要更快。二者結合,方能産生積極的效果。

新興産業跑贏淘汰落後産業的速度,更意味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模式,開拓淘金藍海。

“不是只有淘汰落後産能‘一條路’,而是要和發展新興産業結合起來,通過産能置換等方式變廢為寶,讓落後産業看到新的技術、新的模式、新的市場,迎來巨變。”朱宏任坦言,地方政府都願意做加法,上新項目趨之若鶩,而淘汰落後卻有顧慮。實際上,將淘汰落後與新興産業相結合,特別是從淘汰落後中挖掘新産業,或將帶來巨大的財富。

事實上,“變廢為寶”已經成為化工、煤炭等高耗能領域發展新路徑。不久前,我國首套焦爐氣制合成天然氣裝置近日成功投産,並網輸氣。該裝置年産合成天然氣1億立方米,可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20萬噸,實現年利潤6000萬元,開闢了我國重污染工業廢氣製備清潔能源的新途徑。

“若每年回收200億立方米焦爐氣,可得到70億-80億立方米壓縮天然氣,相當於520萬-590萬噸汽油。不只是焦爐氣,黃磷尾氣、電石爐尾氣、瓦斯等都可進行回收利用。”工業排放氣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古共偉説。

“節能環保不僅有社會正能量,還有經濟正效益,而非簡單的投入。”朱宏任説,和“變廢為寶”同樣,通過壓縮過剩産能,加大技術和模式創新,轉換經濟發展動力,帶來産業的更替和市場的開拓,不僅解決污染等問題,更挖掘出經濟增長的新支點。

政府引導加市場機制實現治污與增長雙贏

對於節能環保産業,李克強指出,這是中國未來一個巨大的市場。實際上,近年來,包括節能環保在內的新興産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但是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政府首先要在發展生産時把節能環保作為目標,但光靠強制規定是不夠的,還要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真正使節能環保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副所長闕紫康説。

他認為,新興産業未來的發展需要有效的市場加有為的政府。節能環保技術在早期發展階段,尤其是在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的時候,往往需要政府的引導。不過,政府的主要職責在培育産業發展環境,剩下的要更多調動市場的力量。

李克強提到,要激勵企業通過創新來實現節能環保。此間專家認為,這需要市場機制把企業創新的動力激發出來。

當前,一系列關於市場機制的探索正在展開:

--合同能源管理這種基於市場運作的節能新機制正在被認定和逐步推廣;

--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已開始試點,2017年底有望基本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

--工信部對鋼鐵(煉鋼、煉鐵)、電解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行業項目建設實行産能置換,並探索建立全國産能置換指標交易平臺,未來置換的力度還將加大……

“市場基礎正在形成,市場環境正在完善,新的業態和模式將加速推廣,助推節能環保等新興産業的發展,這些都將有助於釋放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實現治理污染與穩增長的雙贏。”朱宏任説。

責任編輯: 盧靜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