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無需擔憂中國開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10 08:41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反壟斷法》實施六週年前後,出現了一波較為密集的反壟斷執法信息,因涉及不少外資企業,引發海外輿論對中國開放政策“生變”、排斥外企的擔心和猜疑,一些海外商會或組織也對中國的系列執法表達了關切。對此,中國高層近日接連表態,外資企業無需擔憂中國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也不會排斥外資企業。

    昨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出席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企業家代表時説:“反壟斷調查所涉及到的企業,外國企業只佔到10%,這説明並不是針對某個方面企業的。”李克強希望外資企業對中國的開放不要擔憂。他還説,不僅僅有反壟斷調查,還加大打擊竊取商業秘密、侵犯知識産權、搞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等行為的力度。這些措施絕不是針對某類企業,或者説是有選擇性的。

    此前一天,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十八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2014國際投資論壇上表示:“現在中國發展了,資金充裕了,但我們決不會因此而忽視外資的作用,更不會排斥外資企業。”針對近期中國依法查處了一批壟斷、商業賄賂、侵權假冒、摻差兌假等案件,汪洋稱,這些都是中國政府改變“重審批、輕監管”方式邁出的重要步伐,是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市場監管的重要舉措,“目的是營造更加國際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

    誠然,為數不少的海外汽車品牌遭遇反壟斷調查,部分企業也已經接到罰單,同時,針對高通、微軟等科技企業涉嫌壟斷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還懸而未決,這些知名企業被調查或處罰難免會引發一些外企有“兔死狐悲”之感,甚至擔心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

    其實,這些個案累積無疑有些以偏概全,無論中資還是外資都可能存在違法現象,中國政府查處企業違法行為無可厚非。就在昨天,國家發展改革委責成吉林省物價局對三家水泥企業實施價格壟斷的行為,依法罰款共1.1439億元。顯然,這三家水泥企業與外資身份沒有關係,而此前系列白酒、黃金行業的反壟斷案,被處罰的都是中資企業,總體而言,反壟斷涉及到的外國企業佔比並不高,外界不僅不需要就此過度解讀中國對外開放政策,而且還應看到這些執法行為帶來的利好。

    首先,當前的反壟斷執法行為是依據《反壟斷法》進行的,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執法標準統一,而且事中事後監管都加大了透明度。那些被中國政府調查乃至處罰的外資企業,不少在其他國家也遭遇過反壟斷調查和處罰,中國所依據的反壟斷判斷標準與其他國家的標準並沒有太大差異,甚至有一些被壟斷妨礙的企業還在抱怨這些執法偏寬鬆。政府的執法行為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這就是市場主體之福,就是利好信息。

    其次,反壟斷增強市場的競爭性,實質是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這是把蛋糕做大的思路。一些企業過去濫用了市場支配地位或簽署限制競爭協議,消費者對於這種行為幾乎沒有商量餘地,其他小企業也只能忍氣吞聲。長此以往,這個領域很難把市場做大,企業的口碑也不會多好。當政府執法打破壟斷,人們在充分競爭的市場裏可以買到更有性價比的商品,無疑會吸引更多人變成消費者,這塊蛋糕就會變得更大。

    再次,政府的執法行為不限于反壟斷,還包括打擊商業賄賂、侵犯知識産權等行為。這些維護市場秩序的常規做法,其實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對於來華的外企而言更是利好。此前,不少外企在入華前都有知識産權被侵犯的擔心,現在中國強化這方面的執法,説到底是要讓更多外資、外國産品願意和敢於進入中國。讓中國市場環境變得更加公平、更加富有競爭性,這難道不是中國擴大開放的良苦用心嗎?

    正如李克強昨天對企業家代表所言,中國的大門打開了,會越來越大,決不會關上。“我相信,你們在中國的投資和貿易可以自由往來,中國會成為你們投資和開拓市場的沃土。”(田享華)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