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沃斯論壇透視:“三張清單”釋放哪些信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11 19:2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天津9月11日電(記者 王希、劉景洋、劉林)“遇到有利益的事,許多部門都來管。碰到麻煩事,很多部門就開始踢皮球。”“‘權力’瘦身是政府‘自我割肉’,如何防止簡政放權重量不重質?”“地方政府能承接好下放的審批權和監管責任嗎?會不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致辭中用“三張清單”——“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詳細解釋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的發展思路,有力回應了外界關切。

以法定責任治權力缺位

本屆政府把簡政放權作為“先手棋”。一年多以來,國務院已先後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5年任務兩年完成,改革決心之堅定、力度之強勁前所未有。但一些部門“會批不會管”,“對審批迷戀、對監管迷茫”的問題依然存在。

“遇到困難時,有關部門説這屬於經營問題你們自己去解決,當遇到一些有利益的事情,他們就把手伸得很長。”珠海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達沃斯論壇年會上的發言,直指時下一些部門“見矛盾就讓,見利益就上”。

“放權”並非“放任”,“簡政”不是“減政”。李克強總理在致辭中提出,在“權力清單”和“負面清單”之後,還要拿出“責任清單”,政府該怎麼管市場,“法定責任必須為”,以建立和維護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動力,鼓勵創新創造。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認為,取消下放行政審批權,並不意味著政府部門沒有事情做了,而是提出了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更高要求。反壟斷、反商業腐敗、打擊侵權假冒等都是政府維護市場秩序的基本責任。有的幹部並非故意不作為,而是面對新形勢出現了“能力恐慌”,“責任清單”十分必要。

經濟學家常修澤表示,“責任清單”對當前存在的三種傾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一是權力被削弱後無所事事;二是對市場作用有誤解,認為政府“無形的手”可有可無;三是對改革、反腐等有抵觸情緒,消極怠工。“這些新問題需要建立責任制來解決。”

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

“負面清單”被公眾所熟知是在2013年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而後,上海自貿區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僅限定企業“不能做什麼”,體現放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

有業內人士比喻,“三張清單”相當於先給企業鬆綁,再捆住政府亂作為的手,待明確政府責任後,則研究如何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確立政府與市場的新關係、新秩序。

王小廣説,“三張清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應運而生,體現制度建設過程和問題導向,彼此之間是不斷發展的關係。三者都緊緊圍繞厘清政府與市場關係的任務,有利於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

在常修澤看來,“三張清單”三位一體,具有清晰的改革邏輯。“負面清單”從經濟改革切入,瞄準政府與市場關係,打破許可制,擴大了企業創新空間。“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從行政體制改革切入,瞄準規範政府權力,做出明細界定,是自上而下的削權。

“提出‘責任清單’,使責任與權力對稱,符合行政體制改革本身的理論邏輯。”常修澤説,權力和責任是一個行政結構的缺一不可的兩個支柱,“責任清單”與“權力清單”互相制約,防止責權失衡。

以法治精神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

從提出簡政放權,到拿出“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再到“責任清單”,儘管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但中國改革的信號絲毫沒有減弱:

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取消和下放87項“含金量”高的審批事項;10月1日《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將正式施行,這標誌著我國加強對企業的事中事後監管又進一步。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分析指出,“三張清單”從限制權力、拓寬創新活力,到明確各自主體責任,一環扣一環,將為創業、創新營造良好空間,形成良好氛圍。

然而,有專家指出,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管理方式有著巨大慣性,加之現實利益驅動,治理能力和法治理唸有待提升,都決定了下一步改革任務仍相當艱巨。

王小廣認為,對於一些政府部門的“心理不適”或權力依賴,下一步要在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行政審批事項的取消和下放,逼著這些部門去承擔新責任。對於監管能力不足的,則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對外學習借鑒。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張春曉表示,“責任清單”增強了政府行政透明度,更加便於外界監督。清單一亮,是否盡職、有沒有完成承諾一目了然,政府部門就有了壓力,將來可以再以此建立起評估體系、績效考核甚至是問責機制,促使政府當好市場秩序的“裁判員”和改革創新的“守護者”。

“改革越往後越涉及核心權力,推進起來就越難。”參加論壇的《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社長何振紅説,要想讓“三張清單”真正落地,要認真研究市場發展規律,樹立法治理念、建設法治政府。“堅守法治、敬畏法律,才能為真正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