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到9月,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公開講話中,每個月都有關於創業就業的表態。中國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這是他今年“兩會”時的莊嚴承諾,也是克強經濟學“合理區間”的重要參照指標。日前,李克強在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前交出了一份答卷:截止到8月份,今年中國的城鎮新增就業已經接近1000萬,全年目標基本達到。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就業不降反增,主要是改革發了力。”李克強把這份成績歸功為改革,因為1~8月,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800多萬戶,其中3~8月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後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61%,出現“井噴式”增長,帶動1000萬人以上就業。無疑,就業崗位的猛增是改革的紅利,但這些新企業能否在大浪淘沙中“留得下、存得活、長得大”,還需要時間檢驗。 李克強的目標也不止於此,他登上達沃斯論壇,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創業生生不息,才能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不過説創業容易,行創業艱難,國內外的經驗都表明,創業者起步階段最困難,年輕人尤其缺啟動資金、缺創業指導、缺社會經驗等,這時最需要“強”支持。 李克強上任500多天來,給大眾的“強”印象就是:左手“簡政放權”,右手“激活市場”。無論他是痛斥一些地方官員“尸位素餐”,或者為政策不出中南海拍桌子,都是要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向改革要紅利;無論他是走出國門充當“超級推銷員”,或推出一系列微刺激舉措,都是要激發市場活力,讓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如今,這份“強”支持要逐漸落實到創業中去,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去除創業道路上的“籬笆”。現實中,創業者總是表面風光、內心徬徨的形象,他們不僅要克服內在的恐懼和惰性,更需要解決創業路上的許多障礙,這些籬笆往往是舊有的體制、機制,唯有改革才能去除。比如高校畢業生創業可享受一些政策優惠,但很多學生因為申領手續繁瑣和“面子問題”不願申辦,最後導致政策難以落地;又如一些規定在企業注資標準、註冊場所方面過嚴,讓創業公司不得不打遊擊。這些“籬笆”已經因為李克強的過問逐漸清除,但在一些地方,還有人事檔案管理、落戶制度限制等創業“籬笆”,這都需要改革去除。 其次,降低創業市場的“門檻”。李克強特別看重電子商務平臺對就業創業的作用,去年底他曾經和阿裏巴巴的馬雲談到很多年輕人低成本開網店,它們大多數並不符合企業登記規範,在去年才開始降低註冊資本登記的門檻,給小微企業的註冊開闢廣闊空間。而在今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明確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開辦“網店”的高校畢業生,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和財政貼息政策。將創業的註冊、資金門檻大幅降低的舉措,無疑對創業大有裨益,但“門檻”也不止於此,在稅費、監管、審批等方面,政府都還有改進的空間。 再次,搭建創業急需的“橋梁”。大量創業者都是年輕人,他們擁有敢想、敢試、敢闖、敢為人先的氣質,但光有氣質還不夠,還需要政府或者社會組織幫忙牽線搭橋,有些是提供租金便宜點的創業場所,有些是提供爭取各類資助與合作的信息,還有些是提供稅費減免的申請便利。李克強提前還説要“加強社會保障,包括為創業者中的失敗者提供保障,為他們再次創業提供機會”。從這個層面上説,政府為創業提供服務都是沒有止境的,如今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方興未艾,服務也可以大有作為。 當籬笆松了、門檻低了、橋梁成了,全社會的創業興業的熱情也就足了。我們可以想象,中國13億人口中有八九億的勞動者,如果他們都投入創業和創新創造,這將是何其壯觀的力量。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乃至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會在這些努力與奮鬥中逐漸兌現。(田享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