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要擺脫信貸依賴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15 09:01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在剛剛閉幕的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中國工商銀行前行長、中國銀監會特邀顧問楊凱生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固然可以説有國民經濟總量擴大的因素,也有所謂金融深化的原因,但必須承認從宏觀上看,我國的經濟增長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是過度的,我國的企業從銀行的融資是過度的。

    在楊凱生看來,不少人對銀行應該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理解不夠全面,甚至在認識上存在誤區。比如經常聽到的説法是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但這個問題需要深入剖析,全面看待。要正確看待銀行信貸的功能和作用,辦銀行有明確的資本充足率約束,辦企業也應該將本求利,不能總是希望通過做無本生意,完全靠借錢企業就能發展,就能獲利。

    與信貸信息相關的是廣義貨幣(M2)投放量,李克強總理在該論壇上會見中外企業家時對8月份的M2增速做了劇透:“8月份M2增速為12.8%”,儘管他強調這是“在控制範圍之內”,但外界還是因為“放水”預期落空而失望。誠然,“水”確實能夠為中國部分行業起到“解渴”作用,但是中國經濟也需要反思對信貸、資金的過度依賴症。

    一段時間以來,大眾在思維上都習慣了“大水漫灌”式的資金投放,某一個領域是否有前景、有“錢”途就看國家投入多少,從百億到千億,從千億到萬億,從上到下都有各種資金規模的攀比。尤其是那些看起來很美的新興行業,但實際上,這些投入未必真有實效。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在論壇上也説到一個例子,廣東為了支持新興産業,“十二五”期間要拿出一百億,每年20億來支持新興産業,結果是錢有去無回,沒有效果,而且容易産生腐敗。後來廣東吸取教訓,設立一個新興産業股權投資基金,通過專業團隊運作,用政府引導資金調動民間資本,真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需要著重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擺脫信貸依賴症。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出現兩個極端,一方面是居民儲蓄率偏高,排在世界前幾位;另一方面是企業負債率偏高,高於大多數西方發達經濟體。前者導致內部消費不容易提振,後者導致企業資金鏈非常脆弱。7月的新增信貸規模“跳水”引發市場的擔心,認為這是銀行出現“惜貸”,但實際上前七個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還是高於前兩年。正因為如此,中國經濟要進入良性軌道,要發展我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讓企業逐步擺脫信貸依賴症,不能總是指望靠銀行貸款來“做大做強”。

    其次是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這方面的問題可能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身上,因為民企本來就不容易獲得信貸,有錢當然會儘量用到刀刃上。這個問題其實已經被反復提及:一方面是數以萬億計的政府性基金長期沉睡,最近李克強就特別提到要喚醒在賬上“打呼嚕”的資金,提高結轉結余資金的使用效率,真正用在有利於調結構、惠民生等重點領域;另一方面是大量銀行信貸資金傾瀉到國企,導致民企在與國企競爭上有失公平,同時國企難以消化過多資金時就投入到房地産或其他被調控領域,還有些國企可能收取更高利息轉貸給民企,這都沒有讓資金髮揮最大效率。

    再次是引導企業理性擴張。無論市場是逆水行舟還是順水行舟,大量國企還是民企都有“做大做強”的夢想,“做強”不容易的時候,四處舉債把規模“做大”就成為必然選項,而規模越大能夠借貸的資金也就越多。現實未必如此美妙,不少企業快速擴張規模後,一方面企業管理不容易跟上,另一方面市場出現波動時難以應對。西方不少長達百年的企業,它並不追求規模做到第一,而是堅守品質,保持品牌的水準,無論市場如何變換都能穩定地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從而成為一家受人尊敬的企業。從這個角度而言,當企業理性選擇“簡單再生産”而非“擴大再生産”時,對信貸資金的需求也就小了,自身和金融的風險都減少了,客觀上也讓信貸市場供求關係趨於平衡。(田享華)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