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3.6級地震 農村最易受災—抗震房離農民多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20 14:17 來源: 大眾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9月16日14時42分、43分,山東省乳山市(東經121.68度,北緯36.84度)先後發生3.6級、3.3級地震。威海市大部分地區有感,煙臺市區及萊陽、牟平等地有震感。山東是震災多發省份。據山東省地震局資料,郯廬斷裂帶、聊考斷裂帶和環渤海地震帶穿過山東省東營、臨沂、濰坊、棗莊、聊城、菏澤、煙臺、威海等市及近海地區。歷史上,1668年郯城8.5級地震是有記載以來中國東部最強地震,17市中有15市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省內及近海上世紀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10次,平均每10年一次。

    綜觀我國近年來的汶川、玉樹、蘆山地震,農村成為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那麼,山東省農房抗震設防情況如何?如何讓百姓建起更多抗震的房子?記者日前進行了調查。

    農民自建房多半不經震

    抗震農房究竟是什麼樣?近日,記者走進山東省23個“省級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之一的濱州市惠民縣孫武鎮孫武村。幾十座新建的“雙拼”小二樓整潔漂亮。“這房子結實。按7度抗震(與震級沒有直接對應關係,但大致相當於6級地震不倒房)設計的。”45歲的村民俎德清早年幹過建築,對自家房子的構造瞭如指掌:“地基打了1米多深,地面澆25厘米厚的混凝土做一樓底板。二樓樓板和屋頂也都是混凝土現澆的。上、中、下打了三道圈梁。外墻四角、橫縱墻交角、樓梯下方、車庫門兩側,一共打了12根構造柱。構造柱每隔7皮磚設一道拉結筋,伸到墻體裏,把房子箍成一體。”

    相比孫武村的抗震民居,不少農民自建房顯得比較隨意。濟南章丘市水寨鎮張莊村的建築工匠張電君告訴記者,自己從1990年跟父親幹建築至今15年,建了上百座房,平房中只有1戶人家選擇了打上中下三道圈梁、現澆構造柱和底板、頂子。

    臨沂地處郯廬斷裂帶,即便如此,在沂水縣楊莊鎮楊莊村農村工匠田寶華印象裏,採用抗震構造的自建農房也不到一半。“這幾年當地新建農房中,95%以上的戶家至少打一道圈梁;打兩道圈梁而不打構造柱的人家佔70%,打兩道圈梁、用4根構造柱的人家不超過50%,主要取決於經濟條件。”他説。

    1萬元難倒“英雄漢”?

    建抗震房到底多花多少錢?張電君説,平常只打一道地圈梁的平房造價700元/平方米,打上頂圈梁、構造柱和現澆樓板,造價約800元/平方米,五間平房多花1萬多元。

    1萬元能難倒英雄漢?據張電君介紹,農民建房,多半一建一個“整家”,15米見方的宅基地,四圈都建好,要花費12萬-13萬元,多數家庭因建房舉債,這樣看1萬多元就不是小數目了。再説農民收入不比城裏,在他建築隊上幹活的一個好瓦工,日工資才120元。

    然而,沒錢做抗震,房子的氣派卻“不差錢”。記者在章丘、濱州鄒平一帶的幾個村莊看到,新房子越建越高、越建越大。

    山東省地震局局長晁洪太告訴記者,其實房屋越高、開間和跨度越大,越不利於抗震。按照山東省地震局、山東省住建廳2008年編制的《山東省農村民居建築抗震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6度設防地區的磚木結構房屋,層高不宜大於3.6米,而有的農居建到了4.5米。有的人家房子長15米,隔墻不接頂、不承重,而6度設防地區抗震橫墻最大間距不宜大於11米。按規定,承重窗間墻最小寬度不能低於1.0米,而有的門頭房門窗很大,只留下細細的柱子承重,很危險。

    建抗震房,成本是不是過不去的坎?晁洪太認為,投入多少資金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克服攀比心理,把錢花在刀刃上。“有多少錢,我們可以指導農民蓋多少錢的抗震房。比如可以先蓋2間,有錢了再接建2間。蓋個結實房子繼承下去,其實比一代代翻建更節約。”

    破解監管“沒人管”狀態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的防震減災目標是,2020年全省基本具備綜合抗禦6級、相當於各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

    然而長期以來,城市住宅由縣級以上建設部門統一監管,而農房則往往處於事實上的“沒人管”狀態。晁洪太認為,在技術服務上,農村工匠是關鍵對象,他們往往影響業主決策、決定建築質量。山東省地震局和山東省住建廳聯合編制了《導則》、抗震農居設計圖集和系列培訓教材、光盤免費發放到縣,辦了數期工匠培訓。

    在參與編寫《導則》的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副教授陳瑛看來,培訓工作仍任重道遠。“施工水平不過關,給農民圖集也建不出抗震房。”汶川地震後,她曾到災區考察,發現很多倒塌的房子不是沒有做抗震,是施工出了問題:該封閉的圈梁沒有封閉,混凝土該振搗未振搗産生“蜂窩”,鋼筋在拐彎處搭接不合格等,令人非常惋惜。

    無論是監管還是服務,基層的力量都非常薄弱。記者了解到,山東省內每個鄉鎮只有1名兼職的防震減災助理員,一般由民政助理擔任;鄉建辦一般只有4-5人,負責全鎮大小工程。(記者 楊學瑩、陳曉婉 通訊員 董瑩瑩)

責任編輯: 薛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