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共話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21 15:4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從“儒道通融”到“諸子學並用”:兩岸學者共話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路

    新華社鄭州9月21日電(記者 趙博)“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兩岸中國人汲取不盡的歷史源泉。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更應珍惜自身傳統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傳統走向創新。”台灣聯合大學副教授劉煥雲的發言,在“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現場贏得贊同。

    這場21日在河南新鄉舉行、80余位兩岸文教界專家學者與會的學術交流活動,由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議題之一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體系、認知體系的關係”。與會代表認為,融合借鑒傳統文化精粹,有助於填補現代社會的價值與認知體系空洞。

    劉煥雲説,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兩岸社會都面臨著倫理道德規範逐漸失去束縛力的困境。重新詮釋儒家傳統的倫理思想並賦予新的意義,建立符合兩岸社會所需要的現代價值規範,已成當務之急。

    哈爾濱師範大學教授劉愛軍表示贊同。他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現代公民的德性養成教育息息相關。中國儒家文化所宣揚的孝、禮、信等良好德性價值,在當代依然具有意義。

    台灣銘傳大學榮休教授鈕則誠進而提出“儒道通融”的價值體系建設法則。他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歸納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尚和合、求大同”。儒道通融表現出有為有守、無過與不及的處事作風,平衡兼濟與獨善,這對於人格養成塑造十分正向,有助於完善傳統文化教育、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

    台灣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高柏園提出“儒學為本、諸子學為用”的公民教養論。他認為,儒家追求人格圓滿、嚮往大同世界,是一種對普世倫理、普世價值的信仰與追求;道家從生態、心態和美學等角度為現代公民提供一條修行之路;墨家講求兼愛非攻、交相利,是社會公益團體及義工結構的理論根基;法家要求對公正和規範的尊重,有利於建立和平秩序、落實社會正義。

    “現今的中華文化正迎來新一輪雜交優勢的難得機遇。”作家二月河説,中國歷史上出現過數次文化勃興現象,創造出唐詩、宋詞、明清小説等燦爛成果,皆與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客觀推動文化融合有關。如今,56個民族的文化雜交優勢依然存在,西方文化業已隨著商品流通和國際交流進入中國,必將在中華文化中産生新的雜交優勢。

    “優良品種之間的雜交能夠産生這種優勢。”二月河強調説,想要真正實現“文化雜交”,必須首先研究、梳理自身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其中精粹,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介入,才可能産生新的更為強大的中華文化。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