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各族人民攜手編織美好生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22 15:4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拉薩9月22日電(記者 黃興)地處中尼邊境的西藏聶拉木縣樟木鎮立新村,與尼泊爾立賓村隔河毗鄰。兩村同為夏爾巴人村落,長久以來,兩地村民往來頻繁,廣泛通婚。

    現如今,這種雙向流動的通婚逐漸“失衡”——得益於立新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當地村民安居樂業,已鮮有人願離開故土。立新和立賓村通婚“失衡”,是西藏民族地區發展的生動注腳。

    相親相愛 守望相助

    雪域高原,自然條件惡劣,發展任務繁重。然而,各族人民卻在這片高天厚土上,相親相愛,守望相助。

    相親相愛,與是否相識無關。拉薩市當雄縣龍仁鄉衛生院醫生倉決是當地有名的“善良阿佳”。曾有位四川籍農民工因高原反應嚴重而臥床數日,倉決得知此事,便來到民工宿舍查看病情。民工兄弟雖感念其好意,卻因囊中羞澀而不肯治療。倉決便自掏近千元的費用為其治療,讓他重新打起了精神。

    相親相愛,難用血緣親疏定義。拉薩市城關區魯固社區74歲的老人次仁措姆常年獨居,卻並不孤獨,因為她有數不清的“漢族兒女”。老人生病了,漢族鄰居們領著醫生、拿著藥品來看她;老人吃不好,漢族鄰居便輪番做好吃的為她改善伙食。每每提起這些事,老人總感動得掉眼淚。

    在高原,這樣的故事就像遍滿山野的格桑花,數也數不清。因為在這片高原,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事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大局。2013年,拉薩市被國家民委列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

    開啟發展永動機 鼓了群眾腰包

    9月的“西藏江南”林芝風光正好,南伊溝風景區泉水淙淙,綠意正濃,大批遊客蜂擁而至。才召村珞巴族漢子達布喜上眉梢,因為遊客的到來,他家的農家客棧成了會生錢的“金屋”。

    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發展旅遊業。南伊溝所在的米林縣提出“嵌入式”發展思路,將村鎮整體發展與旅遊業緊密聯絡在一起,當地群眾普遍從中受益。

    如今的南伊鄉,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通路、通水、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話,實現了“五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歷史性巨變”。

    普惠式發展帶給西藏農牧民最廣泛的實惠,也得到了群眾衷心擁護。政策性補貼的收入讓群眾廣泛增收。門巴族聚居的錯那縣勒布溝,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但群眾收入微薄已成過去。如今,包括護林員補貼、邊境補貼及草場補貼等在內,每戶家庭每年僅補貼收入就有上萬元。

    繁榮之樹開花結果

    眼下的雪域高原,繁榮之花燦爛,繁榮之果纍纍。經濟不斷發展,連年躍升百億元級臺階;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連續1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西藏“未來的花朵”正接受造福他們一生的教育。行走在西藏鄉間,最漂亮、最醒目的房屋往往是學校。雙語幼兒園樣式新穎,軟硬體設施完備。過去根本沒有條件上幼兒園的農牧區孩童,如今正在“童話世界”裏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

    許多小學配備了電教室、電腦室、圖書館,實行藏漢雙語教學。學生們享受著現代化的電教、電腦設備,隨時隨地通過便捷的互聯網汲取知識。

    持續推進的教育正為少數民族青年鋪就更加寬廣的發展之路。日喀則市康馬縣朗達村青年羅布佔堆剛過30歲,擁有千萬身家。談起致富經,這位憨厚的小夥子首先感謝學校教會自己“説漢語”。如今的他,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與漢族客商從容交流、談商論道。

    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村民古如深有感觸地説,以前門巴族男人的日常生活就是打獵、喝酒。而現在工種多了,有忙不完的活計,於是酗酒的人少了,荒廢時間的人少了,勤勞致富的人多了。“不可能有比現在更好的政策了,我們都很知足。”他説。

責任編輯: 司徒宇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