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至19日,以“青銅器文物保護與利用”為主題的第十二屆全國文物修復技術研討會在四川省廣漢市召開,近16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修復工作者及相關人員參加會議。 研討會共收到論文50多篇,按大會報告和分組討論的形式,交流經驗,分享研究成果。 面對文物保存環境需要改善、發生在文物上的病害需要醫治、殘損的文物需要修復,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吳加安説,文物修復工作任重道遠。相比資金投入和實驗室、工作室的建設,文物保護和修復人才隊伍建設、傳統修復技術的科學化、修復技術的創新和技術儲備更重要。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賈文忠表示,對所要修復的每一件文物都必須進行具體分析研究、分別處理,反對將不成熟的技術使用有珍貴文物上。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王赴朝以修復案例對青銅器修復中的青銅器矯形方法做了簡要分析,呼籲青銅器矯形時要遵循最小干預原則,慎用“鋸解法”(切割),以防止被修復文物變小、變假、變輕。《可移動文物修復管理辦法》已于8月1日開始施行,可移動文物修復單位的資質問題也受到與會者的廣泛關注。 文物保護除了文物本體的修復保護外,在庫房中怎樣保存,運輸過程中怎樣保障安全、陳列展示時應營造怎樣的環境,既有效保護展示文物,又便於觀眾參觀…… 本次研討會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在交流文物保護技術、修復成果的同時,也關注文物在展示利用環節中的保護。國家文物局科技專家組成員周寶中在“青銅器的保護與利用”主旨發言時呼籲,文物的任何利用,均應以預防其受損為基本點,不考慮青銅器的命運,任意使用文物,而使青銅器受損的現象應制止;在考古發掘、入館收藏、陳列展覽的全過程中都要採取預防性保護措施,真正做到合理利用。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業博物館、四川省文物局、廣漢市文物局主辦,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承辦,四川博物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協辦。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