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展上的國産大飛機C919模型成為眾人的關注點。記者 趙晶 攝 “嫦娥三號”探月期間,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顯示的“嫦娥三號”探測器。記者 李景錄 攝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月21日在西北太平洋採薇海山區開展2014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4次下潛作業。新華社記者 羅沙 攝 在攀登科學高峰、探索自然奧秘的道路上,中國從未停下追求的腳步。 “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入海……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載人深潛、國産大飛機等領域皆取得重大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為國防安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每一次“上天入海”科技成果的應用也迅速進入尋常百姓家,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9月6日,中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在遙遠的月球上第9次甦醒過來,給億萬中國人民送來了滿滿的中秋祝福。在此前的8月16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2014至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這個浪漫美好的夢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從1999年開始,“神舟”飛船從無人到載人飛行,航天員從一人到多人,飛行時間從一天到多天,航天員活動範圍從艙內到艙外……“神舟”的每一次飛行,都刷新著民族的太空高度;從2009年開始,“蛟龍”號海試團隊從最初“摸著石頭過河”到在中國南海深處“種”下五星紅旗,從下潛50米、1109米、3759米、5188米,到成功完成7000米級海試,“蛟龍”號的下潛深度一再突破,而每一次突破深潛紀錄,都在彰顯著國家的藍海深度。 短短20年,中國航天技術大步跨越,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全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短短10年,中國載人深潛從一片空白起步,直指同類型作業載人潛水器的世界紀錄。 從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和遠距離測試發射的“三垂一遠”發射模式,到國際先進的、基於IP技術的“永遠在線的航天測控網”;從火箭控制系統採用更加精準的迭代制導手段,到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空間交會對接機構……我國載人航天技術一路發展,一路突破。 從突破月球無大氣條件下的著陸減速、自主導航控制等核心技術,到自主研發的佳木斯66米深空站成為亞洲口徑最大、接收靈敏度最高的天線;從“嫦娥三號”落下去,到“玉兔”號走起來,中國探月攀上了新高度,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自主實施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探測的國家。 將中華民族的新深度鐫刻在深海7000米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同樣彰顯著自主創新的堅韌。這條地地道道的“中國龍”從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到詳細設計,全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完成。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也由我國獨立完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仁和表示:“無論是載人航天還是載人深潛,都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這種高新技術是花再多錢也買不來的。” 創新,靠的是披肝瀝膽,靠的是齊心協力和眾志成城。探月工程高級顧問孫家棟院士説:“‘嫦娥三號’成功的背後是數以萬計默默奉獻的科研人員。”其實,不只是探月工程,載人航天、載人深潛等重大工程,都是群策群力的結果。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凝聚智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這裡充分顯示出來。如,作為國家重大專項的“蛟龍”號,100多個科研單位和企業的1000多人直接參與了設計、研製、海試。從航天員到火箭、飛船、空間實驗室的研製者,發射一線、指控一線、回收一線的科研人員,散佈于陸地和海洋上的保障人員等,形成了眾志成城的全國大協作局面。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太空、深海探索的每一次夢圓,都為經濟、社會、科技和人民生活注入了新的動力。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探月中産生的新技術未來將帶動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的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近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已廣泛應用於衛星通訊導航、氣象預報等領域。尿不濕、方便麵蔬菜包、脫水果幹……這些老百姓經常接觸的東西,就是液氣分離、食品脫水、衛星通訊等高端航天科技成果應用到生活中的産品。 “蛟龍”號載人艙的耐壓球殼原是俄羅斯製造的,我國對這一工藝技術進行了攻關,研製出的耐壓球殼已經能夠滿足4500米深度的要求。“通過‘蛟龍’號的研製,推進器、機械手等設備逐漸在國內形成産業化,帶動了我國新材料、新能源在深海工程上的應用發展。”“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副總設計師、中船重工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設計室主任胡震説。目前,承擔航天、探月、深海探測等重大戰略任務的企業,其營業收入70%以上都來自民用産品。這些企業在承擔國家科研任務的同時,成功把高新科技轉化成市場産品,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當前,我國的載人航天和深潛事業已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根據計劃,中國將在2016年前後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嫦娥五號”試驗器將在年底奔月,以完成探月工程“繞月-落月-返回”三部曲中,最為艱巨的“返回”任務;萬米級載人深潛器與遠程水下滑翔機正在研製。可以預見,未來來自深空藍海的驚喜將會越來越多……(記者 劉松柏)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