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研究》2014年第8期刊發商務部黨組中心組文章《把踐行群眾路線貫穿對外開放工作始終》。全文如下: 把踐行群眾路線貫穿對外開放工作始終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商務部黨組堅決貫徹中央部署,沉下心抓學習,敞開門聽意見,深刻對照檢查,高質量召開民主生活會,紮實深入推進整改,黨員幹部服務群眾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提高,機關作風明顯轉變,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一、我國對外開放的偉大歷程,本身就是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 對外開放,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大國進行對外開放,沒有成熟的理論可以遵循,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照,只能靠黨和人民群眾在不斷摸索中尋找答案。對外開放的偉大實踐昭示我們,搞革命離不開群眾路線,推進改革開放同樣離不開群眾路線,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依然離不開群眾路線。 我國對外開放起步于廣東的大膽實踐。當時,廣東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農民“逃港潮”,廣東省委深入農村了解情況後,向中央提出,劃出一塊地方,給予特殊政策,迅速把經濟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從根本上解決“逃港潮”問題。中央同意廣東省委的意見,並審時度勢,決定把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為經濟特區,實行特殊政策,“殺出一條血路”。因此,對外開放大門的開啟,是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的結果,也是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的體現。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後,我國進入了擴大開放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抓住了發達國家産業轉移的機遇,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契機,實施一系列鼓勵擴大開放的政策,對外開放由沿海擴大到沿江、沿邊和內陸。這一時期,無論是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邊境經濟合作區,還是創新合作模式如設立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等,都集中了基層和群眾的智慧,是中央對群眾加快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積極性的因勢利導。 以加入世貿組織為標誌,我國對外開放從以局部政策性開放為主,轉向以全方位體制性開放為主的新階段。加入世貿組織,既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調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的結果。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大膽開放,積極應對,化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認真履行承諾,充分享受權利,在更大範圍和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開放型經濟實現大發展,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為新時期新階段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過36年的對外開放,我國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二大吸收外資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對外開放在促進社會生産力和提高綜合國力的同時,也為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貨物貿易的大發展,使我國從根本上改變了短缺經濟的狀況,170多種商品産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人民群眾所需要的各類消費品得到極大豐富。外貿、外資發展有力緩解了我國巨大的就業壓力,成千上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在參與開放型經濟建設中獲得了實惠和收益。對外開放還極大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讓人民群眾以更加自信、更加從容的姿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切在開放型經濟發展過程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二、在擴大開放中踐行群眾路線,必須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這一重要論述,為群眾路線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也為在對外開放中更好地貫徹黨的主張和服務群眾指明了方向。 在擴大開放中堅持黨性,就是要堅決貫徹中央部署,努力為黨長期執政拓展外部發展空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可能關閉”。當前,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國際經濟體系和治理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各國求發展求變革的願望空前強烈,圍繞國際市場和資本的爭奪更加激烈。國內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發展進入增速換擋期和結構調整期,科學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要求更加迫切。面對複雜變化的新形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必須在黨的領導下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找準商務發展定位。這就要求我們勇於擔當,積極投身“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服務我國經濟長遠發展和黨長期執政。今日之中國,只有確保黨長期執政和國家發展強大,人民群眾才能在利益上有保障、政治上有依靠。 在擴大開放中堅持人民性,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貫穿對外開放工作始終。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擴大開放,體現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凝聚了改革開放36年的寶貴經驗,是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在推進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既通過提出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從大包乾到股份制,從單一公有制到混合所有制,從經濟特區到遍及沿海內地的各類開放平臺建設,正是來自群眾的新招、實招、硬招,破解著改革開放的難題,推動著改革開放的車輪滾滾前進。當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必然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調整,矛盾和阻力也會空前加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群眾路線要求,把加強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既要加強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找到社會“最大共識”和“最大公約數”,確保改革在方向上不出偏差;又要認識到我國國家大、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的現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大膽探索、先行先試,不斷為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累新經驗,找到新路子,做到“蹄疾而步穩”。 在擴大開放中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從來都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著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利益導向,那就是要千方百計拓展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任務,從根本上講,都是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了發展人民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生態權益,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更廣泛更公平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情況更加複雜、任務更加繁重。開放型經濟是億萬人民參與的事業,每一項經貿政策的制定、每一個對外協議的達成、每一次貿易摩擦的應對,背後都牽動著千百萬人的基本生計。只有不斷強化群眾觀點,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把握和處理涉及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才能把推進改革開放的各項工作同人民群眾的期盼意願相統一,讓改革開放獲得不竭動力和源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維護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對外開放工作的政治原則,作為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使各項政策措施和工作更加符合基層實際,更加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願。 三、堅持群眾路線,開創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要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加強戰略謀劃和政策統籌,踐行群眾路線,以作風建設的過硬成果,不斷將對外開放推向新的高度,維護和拓展群眾利益,更好地服從服務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以開放為動力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市場是配置經濟資源的基礎,是産品和要素交換活動的基本場所,也是與人民群眾生産生活聯絡最密切的環節。要按照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要求,加快國內貿易流通法律體系建設,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做法,推動構建以負面清單為主的統一市場準入制度,激發內需潛力,提升企業活力,增進消費者福利。立足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緊缺的現實,統籌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升開拓國際市場的質量和效益,構建內需外需雙輪驅動的大國經濟發展模式。 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競爭合作新優勢。外貿、外資和走出去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內容,也是釋放制度改革紅利、讓對外開放成果惠及民生的有效途徑。要從戰略高度推動出口升級,支持企業打造自主品牌和國際營銷網絡,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提升中國製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擴大全方位主動開放,培育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使中國繼續成為外商投資首選地。推動對外投資管理方式改革,讓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及個人走向國際市場。健全服務保障體系,維護海外企業及人員安全。 以“一帶一路”提升內陸沿邊開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黨中央統攬政治、外交、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內陸和沿邊地區發展、讓開放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的有效途徑。要按照中央部署,務實推動“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充分發揮沿線國家各自優勢,擴大相互開放,聚集商流、物流和人流,一國一策發展特色産品貿易、雙向經貿、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等,增強我國發展對周邊的輻射力,營造和諧穩定的周邊環境。 推動重塑全球貿易投資規則體系。大國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擔當。要秉承內外雙修、兼濟天下的大國胸懷,走互利共贏之路,為全球發展多作貢獻,讓中國夢和世界夢緊密相連。全球治理層面,要在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糧食安全、貿易金融體系改革等全球性議題上,主動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行動方案,增強我國為全球提供公共産品和履行大國責任的能力。把多邊貿易體製作為促進全球貿易投資開放的主渠道,旗幟鮮明地堅持貿易自由化,推動多邊貿易體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的趨勢,以更開放的胸襟,參與環境、電子商務、競爭中立等新規則談判,把更多國家納入自貿區建設藍圖,形成立足周邊、輻射全球的自貿網絡。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