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 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65週年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選取了在人們心目中有著特殊意義的10個地點,用眼睛和筆記錄下了這一天的10個瞬間。 【大慶:為國家源源不斷地“加油”!】 “開鑽!”1日,隨著一聲響亮的口令,大慶1202鑽井隊鑽下了該隊本年度的第53口井。10月1日,在祖國最北省份的大慶油田,1202鑽井隊的石油工人早上6時30分就開始工作。 組建於1953年的1202鑽井隊被稱為中國石油工業的“尖刀”。“有第一就爭,見紅旗就扛”的隊魂激勵著一代代石油人奮發前進。堅守陣地,是大慶石油人對祖國的一片赤誠。抬頭望去,遠處的“磕頭機”悄無聲響地運轉,似乎不知疲倦,一如這裡樸實的石油工人。 【在新中國電影事業搖籃裏尋根】 “為了新中國,前進!”1日的長影舊址博物館裏迴響著電影《董存瑞》中的經典臺詞。70歲的長春市民洪京善老人拉著老伴兒漫步在走廊中,細細端詳關於老電影的介紹和當時的劇照。洪京善説:“我是看著《英雄兒女》、《冰山上的來客》露天電影長大的,長影出品的老片子就是我年輕時的老朋友,今天是國慶節,我和老朋友又聚在一起了。” 1945年成立的長春電影製片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今年8月19日,長影舊址博物館正式開放,泛黃的工作照片、真實的場景還原、豐富的道具展示,成為影迷和遊客探秘中國電影發展歷程的尋根之地。 【中朝邊境:震區娃娃當兵報效國家】 迎著朝陽,丹東鴨綠江畔中朝友誼橋頭,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敬禮!”丹東邊防檢查站監控中隊全體官兵向國旗致敬。“堅守祖國東大門,共同鑄就強國夢、強軍夢!”邊防戰士整齊響亮的口號聲,回蕩在清晨寂靜的鴨綠江上。 主持升旗儀式的代理排長宋承承來自四川。作為一名邊防戰士,他已堅守中朝友誼橋9年。每年國慶,宋承承都放棄休假主動要求執勤。“我是為了報恩。”在汶川地震中,宋承承老家受災,在當地政府和丹東邊防檢查站官兵的幫助下,他和家人重建家園。“我家人很感激政府和部隊,總叮囑我‘娃子當兵要出息,給咱村爭臉,報效國家’。” 【京津城際高鐵:開啟出行新時代】 1日13時50分的天津站,忙碌了一上午的徐穎剛得空閒,端起盒飯吃上一口。徐穎是北京鐵路局天津客運段京津城際副隊長,作為我國大陸第一條高標準、設計時速為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自2008年正式開通運營至今已有6年。它給兩地出行帶來的變化,徐穎感觸頗深。 徐穎認為,京津城際這些年的變化正是中國鐵路改革發展的縮影。作為我國第一條建成、運營時速達到300公里以上的客運專線,京津城際鐵路是我國鐵路客運專線的示範工程,是京滬高速鐵路的獨立綜合試驗段,探索構建了我國高速鐵路建設管理和技術標準體系,為建設世界一流高速鐵路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寶貴經驗,為實現我國高鐵“走出去”戰略奠定了重要基礎。 【孔廟: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復興】 1日上午8時不到,山東曲阜孔廟就迎來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年近六旬的韓克推著輪椅,帶著腿腳不便的妻子,從勝利油田來到孔廟。“我們是專程來體驗傳統文化的。”韓克説,傳統文化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這些年越來越受關注,無形中也推動了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他説:“在我們單位內部,文化氣息和學習氛圍也越來越濃。” “近年來,來孔府、孔廟、孔林的遊客正在從觀光遊向文化遊轉變。”曲阜市文物局副局長韓鳳舉説,淺嘗輒止的觀光已經不能滿足遊客的需要,“看古跡、背論語、聽儒學”成為了人們到曲阜旅遊的新流程。韓鳳舉説:“中國傳統文化裏有中華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復興。” 【“來三峽大壩,是來圓夢的”】 “10年前就想來大壩看看,但一直沒能成行,這次終於到了。”1日上午,來自湖南的62歲遊客徐東興拾級而上,登上壇子嶺景區俯瞰三峽大壩。“退休了,來三峽大壩,是來圓夢的。” “三峽大壩景區值得來,也應該來。”華中師範大學2011級學生宋書迷與9名同學特意選擇了國慶節到三峽大壩旅遊區觀光。站在大壩旁的185觀景平臺上,他告訴記者,以前看過三峽工程的照片,覺得很壯觀。“這是第一次離三峽大壩這麼近,很震撼。沒有強盛的國力,不可能修起這樣舉世矚目的工程。” 【蘆山地震災區:希望在這裡“綻放”】 1日,雖然是國慶佳節,43歲的蘆山縣思延鄉草坪村村民陳芝華仍然像往常一樣起了個大早。戴上頭盔、拿起本子和測量儀,陳芝華匆匆趕到僑愛新村巡查開工情況。 思延鄉緊挨著震中龍門鄉,陳芝華家磚木結構的老房子在地震中倒了。震後,根據規劃,他們家將搬進僑愛新村,這是災區規模最大的重建聚居點。陳芝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家4口人選的是250多平方米的樓房,總價27萬元,其中政府補助2.9萬元,國家貼息貸款6萬元,剩下的靠自籌。 按照規劃,災區將在今年底前基本完成農房重建任務。國慶這一天,工地並不忙碌。不遠處,一陣鞭炮聲突然響起。放眼望去,一排婚車停放在路邊,一對新人從車上下來,臉上綻放著笑容。 【井岡山:紅色景區的綠色旅遊】 1日上午,井岡山茨坪鎮上燈籠高挂,使景區更添了幾分節日的喜慶。從高處放眼看去,整個景區被群山環繞,峰巒迭起,雲蒸霧騰。綠樹掩映間,遊客穿梭往來,仿佛置身於一片廣闊而夢幻的綠海之中。 近年來,隨著井岡山生態環境的提升,這座紅色聖山上的綠色旅遊也越來越受到遊客青睞。這兩年來,井岡山積極探索轉型,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大眾散客身上,通過舉辦杜鵑花節、國際自行車比賽等活動開發新的旅遊産品和形態。接下來,井岡山還將挖掘溫泉遊、避暑遊等,努力實現從觀光景區向休閒度假勝地過渡。 【蛇口:“改革之窗”希望國家再創輝煌】 蛇口一小步,中國一大步。1日,記者來到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深圳蛇口工業區。34年前,蛇口一聲開山炮響,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從這裡迅速傳遍神州大地。蛇口一系列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改革創舉,使這扇“改革之窗”贏得世人矚目。 “這裡就是改革開放的原點啊!”記者在蛇口工業區內遇見56歲的中集集團員工老劉,提起蛇口大開發,老劉心潮澎湃:“改革開放30多年,改變了我們一代人的命運,國家政治經濟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我們國家又迎來了新一輪對外開放,上海自貿區、前海開發都令人期待,希望我們國家能再創輝煌。” 【三沙:用青春和生命守護國旗】 清晨6時30分,站在三沙市趙述島上向遠方望去,天水相接處泛起一道紅霞,太陽若隱若現。民兵吳忠燦、曹烈珠夫婦換上一身嶄新的陸軍迷彩服,像往常一樣來到位於海島入口處的升旗點,等待著將國旗與太陽一同升起。“看到國旗心裏就踏實。”50歲的吳忠燦告訴記者,他和妻子紮根南海島礁,用青春和生命守護國旗的事跡早已傳遍南海島礁,被譽為中國最南端的“民兵夫妻國旗班”。 伴隨著每一次五星紅旗的升起,三沙市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