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節後半段,戚美敏阿姨準備和子女一起去四川旅遊。這幾天,家中快遞不斷:野餐包、零食、旅行洗護套裝……都是她從網上商城購買的。自從年前兒子教會她網購後,這位65歲老阿姨的購物熱情絲毫不遜色于年輕人,“網上東西多,又能貨到後付款,太方便了。” 戚美敏至今還記得30多年前的“三街一場”,“那時候買東西就像出一趟遠門。”30年間,上海的購物環境發生了飛躍式變革。現在每個區都有自己的商業圈,晚上出門也不怕找不到地方逛街,而網購更打通了購物的“最後一公里”。 從“一盞燈”到“不夜城” 回憶起年輕時的購物經歷,戚美敏仍歷歷在目。“我小時候住在江灣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油鹽醬醋都在附近的糧油店憑票購買,而買衣服只有去'三街一場'。”所謂“三街一場”,是指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以及豫園商場。戚美敏住的地方離四川北路最近,但每次去買衣服,仍然需要換乘兩輛公交車,十分不便。 更不方便的是晚上。“那個時候,一到晚上9點以後,附近商店統統關門,什麼都買不到。只有到西藏路北京路口的星火日夜商店,那是當時上海唯一一家24小時營業的商店。”戚美敏告訴記者,那時每個月10日、21日、31日,是香煙票、白砂糖票購買的最後一天,如果還沒用掉,晚上她就會和父親一起去星火日夜商店排隊購買。 1990年以後24小時便利店的出現,打破了上海夜晚只有一個地方能買東西的局面。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顯示,上海目前共有6000多家便利店,主要分佈在小區周邊,其中大部分24小時營業,真正變成了購物“不夜城”。 動動鼠標就有人送貨上門 今年9月,上海市商務委、市規土局公佈了《上海市商業網點佈局規劃(2014-2020)》。在新佈局中,市級商業中心將拓展到15個,地區級商業中心將達56個。 現在,戚阿姨無論去五角場還是四川北路都相當方便,一輛地鐵或公交就可直達。“感覺商場離家門口越來越近了。”以前“四大公司”都在南京東路上,四川北路也很少有1萬多平方米的百貨公司;如今,每個商圈的主要商場面積都遠遠超過這個規模,商品選擇性也更為豐富。 不過,讓戚美敏感覺變化最明顯的則是不出家門就能購物的地方--網上商城。“2007年,我第一次看到兒子在網上買電子産品,包裹幾天后就送上門,太方便了。”去年底,在兒子手把手指導下,戚美敏也學會了網購,大到空調、微波爐,小到零食、圖書都在網上搞定,“動動鼠標,就有人送貨上門。” “開門七件事”成突破口 已退休的戚美敏每天早上依然會去附近菜場買菜,她不願意在網上購買生鮮食品和水果,“怕不新鮮。”她希望不久的將來,這些東西也能“網上買、當場送”。 “我國的電商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物流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是依然存在薄弱環節。網上服裝、家電等工業品比較多,而農産品發展速度較慢。”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告訴記者,目前生鮮在網購中的消費比重僅為0.4%,全程冷鏈的配送方式也存在一定瓶頸,他認為,電子商務未來將在“開門七件事”上找到突破口。(記者 徐晶卉)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