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馬家窯遺址發現90週年。9月26—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肅省臨洮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了馬家窯文化國際學術論壇。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等的30余位學者參加了論壇。會議特別邀請了“馬家窯文化發現者”安特生創辦的瑞典遠東博物館現任館長艾娃出席併發言。 1924年,為仰韶文化尋找源頭的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溯流西上,在臨洮縣洮陽鎮馬家窯村發現了馬家窯遺址,並在周邊地區開展工作,將中國文化起源的討論引向高潮。90年來,中國文化西來説的疑團已煙消雲散,黃河上遊地區的重要性卻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顯示,這一溝通東、西、南、北的文化漩渦地帶是區域互動和中西交流的樞紐所在,馬家窯和齊家等考古學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與會學者圍繞黃河上遊地區史前文化時空框架及與周邊地區的互動、馬家窯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馬家窯文化保護利用與臨洮的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20多個主題報告中不乏亮點:王輝從時間關繫上梳理了馬家窯遺址發現90年來的研究歷程,提出馬家窯文化研究目前存在年代數據少、墓葬發掘數量少、環境和生業形態研究欠缺的現狀,未來應開展對馬家窯文化起源地、聚落形態和結構、社會發展狀況的研究;李新偉介紹了正在進行的馬家窯遺址發掘的情況、研究思路與預期目標,本次發掘是繼安特生之後,對馬家窯遺址首次開展的主動性科學發掘,同時為馬家窯遺址保護規劃的制定提供依據;來自印第安納大學的洪玲玉通過對馬家窯彩陶的數據分析,對彩陶的生産和流通進行探討,提出馬家窯彩陶存在區域間的交換,中心區域向邊緣地區輸出彩陶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不少學者就馬家窯文化與卡若、四壩文化、廟子溝的關係,馬家窯彩陶紋樣等具體學術問題進行了闡釋。(李政)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