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對中央企業監督檢查情況的彙報,並對監事會未來的監督提出要求。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春曉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此番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監事會工作的系列部署,體現出用法治手段來監管資産的特點,是官方對國有資産監管的強化。 此次會議指出,去年以來,監事會樹立問題導向,依法履行職責,融入治理結構,發揮制衡作用,工作富有成效。從監督檢查情況看,中央企業紮實推進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但部分企業存在經營風險,保值增值壓力較大。 會議強調,下一步,監事會要創新監督形式,進一步提高監督的針對性、有效性,探索推進國有企業財務預算等重大信息公開,參照有關監督機構及上市公司監事會信息披露的做法,採取適當方式,公開監事會對中央企業監督檢查情況,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努力打造“陽光央企”,有效保障國有資産安全和保值增值,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國務院的要求,體現了國有資産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性”,張春曉指出,當下官方加強對國有資産的監管有兩個大的背景:其一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國有資産在整個市場運行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二是在整個國企改革過程中,國有資産流失需要引起關注。因此,強化監事會監督效果的重要目的就是有效保障國有資産安全和保值增值。 張春曉指出,“有效”二字説明官方對國有資産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有資産首先要能賺錢,這就要求必須保值增值;其次,國有資産還應更有效地為國民經濟服務。” 要求的提升對應監管方式的升級。張春曉指出,為了進一步提高監督的針對性、有效性,中國未來對國有資産的監督或將不僅僅只是注重結果的終端監控,而是將更多的呈現出流程式監督的特點。 他表示,監事會未來監督形式的創新,很可能體現為把整個監督流程融入到産業鏈的運行流程、價值鏈的提升流程以及創新鏈的各個環節。而這一變化要求不同行業監事會了解各自行業的運行特點,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有資産不僅僅不流失,而且能夠更好服務於國家的需要。 張春曉強調,此次部署在整個國企改革中有著重要意義,會議對如何監督國有資産提出的更高要求,將推動國有資産的全面深化改革更加完善。 除了監事會工作方式的創新,監事會本身的構成和定位也是其更好發揮作用的關鍵。 原國務院參事、經濟學家任玉嶺告訴中新社記者,近一兩年來,中國國企暴露出來了許多問題,説明監事會的作用還有待加強。他強調,要提高監督的針對性、有效性,首先需要從監事會的成員配備做起,因為再好的政策也都需要有效的執行。 任玉嶺回憶説,早些時候,他也曾在國有上市公司做過監事長,認識不少同行,“當時就發現了有的公司上市後就開始拿著股民的錢大手大腳進行消費,一些所謂的代表股民的獨立董事卻被企業管理者收買”。因此任玉玲強調,此次常務會要求探索推進國有企業預算等重大信息公開等“透明化”的安排非常有必要。 廣東社科院研究員梁軍也認為監事會對公司的監管是現代企業監管規則的體現,加強監事會作用是搞好國企監管的關鍵一環。他強調,要提高監督的有效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監事會和出資人的權利結合起來。 梁軍指出,現在一些重點企業,監管的機制安排不可謂不多,對監事會工作的規定也不可謂不詳細,但之所以仍然會出現問題,就是因為沒有落實監督的權力。 他表示,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的大背景下,可以探索將非國有股東引入監事會,“如果監事會都由國有股東任命,可能會變成行政化監管上的又一環,而非國有股東的加入,可能會提升監事會的監督效果”。(周銳)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