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李克強演算中歐“微積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2 16:49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李克強總理在中歐論壇漢堡峰會上的主旨演講是以數字開始的:漢堡素有“世界橋城”的美譽,2000多座橋構成這座城市獨特的風景線。在我看來,漢堡還有更多無形的橋通向世界……漢堡港裝卸的集裝箱每三個就有一個往來于中歐之間。

    接下來描述“近40年中歐關係的纍纍果實”時,李克強又風趣地列舉了一組數字:中歐建交以來,雙方貿易增長了230多倍,現在平均每天就有15億美元的貿易往來。也就是説,在我演講的這20分鐘裏,中歐之間達成了幾千萬美元的合作。

    數字似乎更多是經濟官員和學者們感興趣的。對一般公眾而言,這些疊加的數字倒是讓人想起中國一句古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個集裝箱、一筆交易,不正是這樣的“跬步”和“小流”嗎?

    中國和歐洲之間關係的厚度、廣度,可以具體而微地分解為一項項的交流合作,所有這些努力累積起來,便奠定了中歐共進友好的大局。

    微分、積分?這麼想下去,隱喻的線索似乎又指向李克強的話。出訪前夕他在德國《世界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曾提及萊布尼茨——這位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與牛頓同為微積分的奠基者。

    署名文章還引用了德國的一句諺語,“只要順著河流走,終能發現大海”。看,這不又暗合著荀子那小流與江海的哲思。

    比起政治、經貿的“微積分”來説,人的故事,中歐之間個體和公眾的“微積分”,更可觸摸,更可感。李克強在主旨演講中這樣説道:“人文交流就像一個解碼器,能夠解開彼此的隔閡,織密心靈和情感的紐帶。”

    他向歐洲聽眾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徳國萊法州有一位食品加工師,30多年來往返中德250多次,不僅把自己的生産技術帶到中國,還為中國地震災區捐款,資助失學兒童。他甚至稱自己是“一個85%的中國人”。

    這一個人的30多年、250多次,進而中歐之間每年500多萬的人員往來,以及到對方國家留學的總數近30萬人,都是“跬步”和“小流”,最終將成就13億多中國人與7億多歐洲人命運相連、前途相關的“千里”和“江海”。

    這是文明包容互鑒的“微積分”。 (穆柏)

責任編輯: 呂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