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歐合作的“三字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2 18:5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創新中歐合作的“三字經”
——李克強總理歐洲之行系列評論之二 

    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 (新華社記者 柳絲)四十年,碩果累;深挖井,謀共贏;創新路,從今越。42年中德之交,39年中歐之誼,10年漢堡峰會,一個個承載著分量的數字,寫下了中歐合作的成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第二度踏上歐洲,並於11日在中歐論壇漢堡峰會第六屆會議發表的主旨演講中,用“新標桿”“快車道”“深海域”等一個個形象的“三字經”闡述了中歐合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創新中歐合作,基礎厚。

    這一基礎,包含政治、經濟和人文三方面。李克強總理這樣評價,“無論是政治互信、經貿合作還是人文交流,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政治上,自1975年建交,中歐已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不僅領導人互訪頻繁,還建立了一系列高層對話機制;經濟上,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連續十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雙方現在平均每天有15億美元貿易往來;人文交流上,雙方每年人員往來達到550多萬人次,互派留學生近30萬人,“交流年”、“對話年”等活動如火如荼……

    中歐合作憑藉40載厚實基礎,自然得以深挖合作潛力。

    盧森堡首相貝特爾説,歐洲與中國是彼此未來的支柱。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也説,歐盟和中國合作碩果纍纍,相信這一勢頭將會持續,雙方將進一步推動關係發展。

    ——創新中歐合作,馬力足。

    當前中歐都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都面臨穩定增長、調整結構、促進就業的共同任務,雙方深化務實合作既有客觀要求,又有難得機遇。

    中國經濟已持續快速發展了30多年,未來發展依然有充沛的動力源,尤其依靠改革創新,將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中國的經濟總量大,現在7%的增量相當於、甚至高於過去10%的增量,也相當於一個中等經濟體的規模。

    如李克強總理在演講中所説,中國經濟不會出現有人擔心的“硬著陸”,而是會給國際經濟帶來正面影響,是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推動力量。這有利於中歐經貿合作和互利共贏。

    德國亞太經濟委員會主席赫伯特·林哈德認為,中國經濟改革將進一步釋放製造業、服務業和城鎮化等關鍵領域的潛力,從而為包括德國企業在內的所有外資企業創造良好機遇。

    ——創新中歐合作,領域廣。

    作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歐都致力於結構性改革和經濟升級,這為拓展新技術、新産業、新領域合作提供了新機遇。

    中歐已規劃了到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的目標,去年雙方共同制定了《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並啟動了投資協定談判,涵蓋近百個領域合作。單是此次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中德兩國商務界達成了100多億美元的協議,不僅有商品貿易,而且有技術合作。此外,歐洲計劃投資500億歐元用於交通、能源和數字網絡建設,同時中國擁有性價比優勢的高鐵、核電等裝備,這些都是中歐創新合作中可以攜手的領域。

    作為兩大戰略力量,除經濟領域外,中歐還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核心夥伴,雙方正在形成不斷放大的戰略交集。舒爾茨説,歐盟和中國已在防止衝突、管控危機等國際事務中共同努力,在伊朗、朝鮮半島問題上的合作成效積極。

    ——創新中歐合作,人心通。

    作為東西方文化發祥地和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中國和歐洲命運相連、文明互鑒、人心相通。

    無論是13世紀馬可·波羅的中國見聞激發了歐洲人對中國的嚮往,還是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旅居中國;無論是萊布尼茨、伏爾泰等西方先哲對中國文化的仰慕、18世紀風靡歐洲的“中國風”,還是當今在歐洲再度興起的“中國年”“漢語熱”,中國和歐洲,從未停止過相互認識、交流和理解的腳步。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三、四月間對歐洲的訪問,更是在所到之處掀起了“中國熱”,開啟了“中歐關係時間”。

    中國已經成長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而歐盟是最大的發達經濟體,雙方在新興和發達經濟體合作中不僅可以成為典範,更能夠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世界,走出互利共贏的寬廣道路。如李克強總理所説,“最大”與“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興”與“發達”攜手、優勢就會倍增。

責任編輯: 劉嘯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