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李宣良、王玉山、徐硙、李惠子)80年前的10月16日夜,一支8萬餘人的紅色大軍跨過贛南于都河,從此踏上生命的遠征。 從紅土地到黃土地,從贛南、川北、豫東南、湘西到陜北,兩年後,當九死一生的紅軍隊伍在甘肅會寧緊緊擁抱時,他們的遠征從此有了一個不朽的名字——長征。 80年過去,萬水千山間,紅軍征戰的痕跡漸漸湮滅;80年過去,歲月長河中,一代中華優秀兒女用生命熱血鑄就的長征精神,仍深刻影響著我們軍隊、我們黨和我們民族的今天與未來,在人類的精神天空閃耀著動人光芒。 長征精神,歷久彌新;長征之路,沒有終點。 踏著紅軍長征的足跡,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向著強軍目標昂首奮進 只有理解長征,才能理解這支新型的人民軍隊。 強渡大渡河,槍林彈雨中,17勇士駕著從敵人手裏奪回的小船,從浪尖突向對岸;飛奪瀘定橋,22名突擊隊員冒死爬上搖搖晃晃的鐵索,一名戰士中彈跌入河中,又衝上去一名,無一人畏懼退縮…… 面對生與死的考驗,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紅軍創造出軍事史上的奇跡:平均日行軍74華里;幾乎每天都會有一場戰鬥;平均走365華里才休整一次……還有隨時從頭頂上落下的炸彈、10倍于己的敵人圍追堵截,還有經年積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以及難以忍受的饑餓和疾病……總數超過20萬人的紅軍結束長征時,只剩下幾萬人。 一條長征路,走出了一支越戰越強的紅軍隊伍;一部長征史,就是一部用生命寫就的慷慨壯歌。80年來,長征精神始終鼓舞著人民軍隊代代官兵,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成為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在一脈相承中又一次與時俱進,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新征程由此開始。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紅軍奪取長征勝利的根本原因;今天,人民軍隊聽黨指揮的信念,歷久彌堅。 “無論是強渡大渡河的勇士,還是飛奪瀘定橋的英雄,都是由共産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國防大學教授徐焰説,“長征時共産黨人的先鋒模範作用,更加堅定了廣大官兵對堅持黨的絕對領導這一立軍之本的認識。” 聽黨指揮是靈魂,決定軍隊建設的政治方向。 2014年2月至4月,中央軍委在國防大學連續舉辦三期高級幹部學習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研討班。來自全軍和武警部隊的大區職領導、總部機關二級部主要領導和正軍級單位主官齊聚一堂,原原本本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總政組織全軍宣講團,各級組織宣講小分隊,近萬名團以上幹部深入基層授課輔導。各級部隊黨委按照“標準更高、走在前列”要求,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強化黨組織功能上下功夫,不斷鞏固擴大活動成果。“投身強軍實踐、踐行群眾路線”先進典型巡迴報告在全軍展開,累計有近百萬官兵聽取報告、參與座談交流。各部隊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官兵,持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打牢官兵高舉旗幟、聽黨指揮的思想根基…… 堅定的必勝信念是紅軍奪取長征勝利的強大精神支柱;今天,人民軍隊能打勝仗的使命,責無旁貸。 “黨所領導的紅軍個個都是英雄漢!”老將軍王定烈回憶長征時曾豪邁地説,“前有阻擋,後有追剿,沒有吃的,缺乏彈藥,我們還是保持高昂的鬥志,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 能打勝仗是核心,反映軍隊的根本職能和軍隊建設的根本指向。 2014年新年伊始,一場“頭腦風暴”席捲軍營。“風暴眼”就是“牢固樹立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從機關到基層,從將軍到士兵,紛紛參與討論辨析,深化思想認識,查找矛盾問題,思戰謀戰的憂患意識不斷增強,練兵打仗的精神動力不斷激發,強軍打贏的意志力量不斷凝聚。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人民軍隊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份合格答卷——在祖國邊海防一線,廣大官兵鑽密林,走大漠,巡荒原,戰雪域,踏巨浪,築起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在遼闊大洋,海軍連續17次派出艦艇編隊赴索馬裏亞丁灣海域執行護航任務,先後派出多艘艦艇擔負敘利亞化武海運護航任務;在天山南北,武警部隊全力協助地方黨委政府做好反恐維穩工作,強力震懾和打擊各種暴力恐怖犯罪活動;在雲南魯甸、景谷抗震救災等行動中,人民子弟兵聞令而動、衝鋒在前…… 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是紅軍奪取長征勝利的可靠保證;今天,人民軍隊作風優良的傳承,永恒守望。 打仗,打的是武器裝備,打的更是人心向背。“人民的智慧和勇氣是無窮的,也只有真正關心群眾、依靠群眾、宣傳群眾、武裝群眾的軍隊才能夠百戰百勝。”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徐佔權説,在突破最後天險臘子口時,正是由於一位在長征路上入伍的貴州籍苗族小戰士,帶領突擊隊員攀上絕壁,成功奇襲,才最終打開了北上的通道。 作風優良是保證,關係軍隊的性質、宗旨、本色。 新一屆中央軍委組成伊始,就出臺《中央軍委加強自身作風建設十項規定》。軍委領導到部隊視察,出行不封路、活動不清場,進入營區不鋪紅地毯,會場不擺放鮮花,為全軍作風建設樹起了樣板、立起了標桿。 2014年10月11日,全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在北京召開。教育實踐活動期間,各級注重發揮黨的政治、思想、組織優勢,上下同心治頑疾、點滴入手改作風、步步為營正風氣,實現了中央和軍委提出的目標要求,交出了一份官兵滿意的答卷。截至2014年9月底,全軍不合理住房騰退率達96.5%,超標超配車輛清退率達99.9%,超配超佔人員清退率達98%。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長征精神激勵下,走過87年光輝歷程的人民軍隊,在實現強軍目標的征途上昂揚奮進。 迎著民族復興的曙光,長征精神激勵和凝聚起中國人民的意志力量 遵義,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城。一座上下兩層的小洋樓,見證了中國共産黨人改變命運的歷史抉擇。 就是在這座小樓裏,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3天的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項決定,取消了博古、李德最高指揮權,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路線。 在中國革命瀕臨絕境的生死關頭召開的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實現了我們黨從挫折走向勝利、中國革命由波折坎坷走向蓬勃發展的重大轉折。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經過80年艱辛探索,中國人民找到了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那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産黨人通過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作出了響亮的回答——道路決定命運,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我們的民族自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是我們的集體抉擇。”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薛慶超説,“只有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豐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從紅軍長征到新長征,是一代代共産黨人的接力賽。 比起80年前那段遠征,這條道路更長、更偉大、更艱苦。“我們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薛慶超説,責任重於泰山,事業任重道遠。 時光追溯到80年前。1934年11月,三位紅軍女戰士經過湖南汝城縣沙洲村,借住在村婦徐解秀家中。看到徐家很窮,三個姑娘臨走時,把一條被子剪成了兩半,留下了半條。徐解秀老人臨終前仍掛念著這三位女紅軍。她告訴後人,什麼叫紅軍和共産黨?紅軍和共産黨就是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留給老百姓的好人。 “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長征途中擔任過天全縣委書記的李中權老人曾説,“什麼時候我們黨切實想到了人民群眾,忠實服務於人民群眾,我們的事業就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中國共産黨人就是這樣心繫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才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將長征變為黨和紅軍的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最終奪取了中國革命勝利。 也正是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中國共産黨人與廣大人民群眾時刻保持著血肉聯絡。從2013年開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更是讓8600萬黨員在“為民、務實、清廉”的旗幟下,站正了群眾立場,強化了宗旨意識,在信仰燈火的照亮下,重塑黨員形象,使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進一步樹立,黨心民心進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任何奮鬥目標都不會輕輕鬆鬆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不會一帆風順。 走上長征路的紅軍戰士,不知道戰略轉移何時才能結束,不知道長征的落腳點在哪,在殘酷的戰爭環境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中,他們堅信“只要跟黨走,跟著抗日救國的理想走,就會有前途”,突破烏江天險、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紅軍戰士用百折不撓、英勇無畏的革命理想書寫出不朽的生命傳奇。 前面的人倒下了,後面的人繼續踏上征程,是什麼激勵著紅軍百折不撓,奮勇前進? “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這幾乎是所有老紅軍的回答。這場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驚心動魄的遠征,就是用理想和信念鋪就而成。 這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長征精神,引領著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波瀾壯闊的偉大長征,奪取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 “兩萬五千里征程所展示的意志和力量,已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路標。”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如此評價。 長征精神不會過時,必定薪火相傳。長征精神已經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成為中國共産黨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引領著中國人民在未來戰勝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各種艱難險阻,鑄就中華民族更大的輝煌。 超越時空界限,長征鑄造起人類歷史上巍峨的精神豐碑 穿越時空,歷久彌新。長征精神不僅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精神,更已成為全世界共享的精神財富。 80年來,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這一“震驚世界的行軍”,吸引眾多外國人沿著歷史的足跡一路追尋,重走長征路。在他們眼中,不理解“長征精神”,就不能理解中國。跨越中國西部的長征和橫穿中國北部的長城一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2002年10月,英國歷史學博士李愛德與朋友馬普安從江西出發,經過300多天的跋涉,徒步走完了紅一方面軍當年的長征路程。首次“長征”後,他們合著了《兩個人的長征》並攝製畫冊,一經出版,備受歡迎。 “我們重走長征路不僅僅是為了個人體驗,而是希望通過新長征的歷史考察,鼓勵人們拋開固有的觀念,從客觀的角度去了解事實,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歷史。如果這樣能影響一些人,而這些人又能影響更多人,那就會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長征這段歷史。”李愛德説。 “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不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所有這一切以及還有更多的東西,都體現在現代史上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的歷史中了。”在首次向世界報道長征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中,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如此描述。 古希臘的英雄傳説、世界軍史中的戰鬥壯舉、現代競技場上的激烈角逐——人類擁有的非物質文化財富中,有很多與紅軍長征相通的品質。長征超越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意識形態界限,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80年來,國際上採訪、研究紅軍長征的熱潮經久不衰。重走長征路的國際友人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他1981年攜全家考察了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經過的貴陽、遵義、安順場、瀘定橋等地。“我是沿著長征路線來朝聖的。”他説。 考察回國後,布熱津斯基在《尋訪毛澤東的長征路》一文中寫道:“要是對於長征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們對這個民族及其領導人的內心世界也就會有更多地了解。”這位西方政治家後來評論説:“對嶄露頭角的新中國來講,長征的意義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得多。它是國家統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後東西的必要因素。” 許多外國學者認為,被稱作“二十世紀奇跡”的長征對於人類的生存、奮鬥和進取價值非凡。它的艱苦卓絕是一座穿越時空的精神豐碑,激勵全人類為理想和信仰克服困難、不斷前進,是人類精神價值的極限。 長征精神走向世界,長征勝利屬於世界。 正是長征的勝利,把一次戰略轉移變成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正義勝利的序幕。 12.5萬次敵後戰鬥和22次正面大會戰,中國抗日戰場為配合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戰場的抗擊作出了重大貢獻。 羅斯福説,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爾説,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沒有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經過長征的紅色戰士的勇猛抗敵,這些“假如”也許會變成現實,世界歷史將被改寫。“長征的勝利是抗擊法西斯的勝利,長征的勝利屬於全世界。”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岳思平説。 美國著名女記者史沫特萊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後的第3年,來到延安進行實地採訪。“長征是革命戰爭史上偉大的史詩,而且不僅於此。”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一書中寫道:長征已完成,紅軍正在繼續創造歷史。 今天,作為長征精神的傳人,13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開始了新的長征……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