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總理歐洲行之一:創新號角奏響合作強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9 18:08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 韓墨)從柏林、漢堡,再到莫斯科、羅馬、米蘭,李克強總理歷時9天訪問歐洲,出席大約70場活動,見故交、促情誼、話合作、謀未來,議題廣泛,成果豐碩,被中外媒體評價為一次名副其實的“秋實之旅”。

    不少海外媒體注意到,李克強總理此次出訪,在眾多場合幾乎從不離口的一個詞便是“創新”: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商討創新合作,上萬字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以“共塑創新”為主題;在中歐論壇漢堡峰會上提出“改革創新是潛能最好的‘挖掘機’”;在第三屆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上介紹中國“開放式創新”的構想與實踐;在米蘭出席第五屆中意創新合作周大會,鼓勵兩國青年人用東西方智慧碰撞出更多“奇思妙想”,讓創意促進創新……

    “中德之間經濟合作的議題如今出現了不同以往的新特點,”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對李克強德國之行有了這樣的觀感,本次訪問的一個主要議題是雙方如何加強技術合作。“創新夥伴關係”被提升至一個非常顯著的位置。

    事實上,“創新合作”不僅存在於中德之間,而是日益成為促進中歐關係的新紐帶、新力量。德國《每日鏡報》的文章説,“中國這座世界工廠想要成為可持續性高科技的基地,為此需要更多的技術訣竅”,而能滿足這些需求的地方,通常是在歐洲。德國“工業4.0”規劃與中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戰略多處契合,便是明證。

    與此同時,經過債務危機的歐洲要走出低谷,克服結構性頑疾,迫切需要利用其技術、創意、管理等優勢,在與他國合作中重塑其競爭力,進而在未來激烈市場博弈中站穩走好。也就是説,對中歐而言,創新合作是雙方發展戰略的契合點、産業政策的匯合點和增長需求的重合點。

    一些海外專家認為,李克強在演講中多次強調“開放式創新”,表明中國領導人對於創新的理解更為高遠、開闊。一方面,建立創新驅動型經濟向來是系統性工程,單打獨鬥、閉門造車皆不可行,需要各國攜手、協作、分工、分享。另一方面,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説,開放式創新不僅包括技術領域的創新合作,也包括體制機制的創新、互鑒。

    這就是説,中國所倡導的“創新觀”是一種寬領域、廣視野、全方位的創新,既注重借助外腦外力實現自我進階,也願意與他國分享由此帶來的市場紅利;既注重技術研發突破,也強調優化促進和保護創新的內外部環境,以體制機制建設破除壁壘、激勵創新、鼓勵創業,讓改革、開放和創新交相呼應,迸出熾烈火花,為中國經濟的創新驅動轉型提供“高能燃料”。

    創新燃料的充分燃燒,需要制度的催化與激發。李克強總理此次出訪,特別注重為未來雙邊和多邊創新合作創立機制、搭建平臺。開創性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涵蓋20多個細分領域,全面指引兩國未來的創新合作,內容既包括智慧製造、航空航天等工業前沿,也涉及環保、教育、醫療、交通、城鎮化等社會性領域。

    在莫斯科,中俄決定創新能源合作機制,使之從單純貿易向相互持股、上下游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加強寬體客機、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領域的研發合作。中國與意大利也將儘快實施關於加強經濟合作的三年行動計劃,在節能環保、農業與食品安全、可持續城鎮化等優先領域通力合作……

    李克強總理的歐洲之行也再次表明,讓創新成為中國發展的強音,中央決策層沒有停留在口頭上,而是率先落實于行動之中。過去一年多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大膽革新,因勢求變,一是創新宏觀調控方式,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實施大規模刺激,而是向改革要動力,不斷推進金融、國企、財稅等關鍵領域改革,同時將區間調控與定向調控相結合,使經濟平穩運行。

    二是創造性地展開全球佈局。中央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國際戰略,倡導並推動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地區性合作機制,為中國經濟發展不斷開拓升級空間,而“高鐵外交”、“裝備外交”等新做法也讓人耳目一新。

    一些海外媒體認為,李克強總理本次訪歐,正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再次延伸——歐洲正是兩條“絲綢之路”的落腳點和交匯處。這次訪問中,中歐自貿區、中歐投資協定等提議也被深入討論,收穫新的進展。這些體制性的重大創新,連同科技創新一道,必將進一步激發中歐合作潛能,使中歐在共進、共振和共贏之路上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 康麗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