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總理歐洲行之二:開放胸襟構建共贏格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9 18:0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 王宗凱)回首往昔,馬可·波羅穿越歐陸來到中國,可惜這次東西交流機遇因中國後來的閉關鎖國而被迫中斷。時至今日,中國總理李克強一年內兩次訪問歐洲,全方位展示中國開放姿態,尋求與歐洲夥伴的合作升級。東西方文化發祥地以前所未有的緊密聯合,開啟新時代的文明互鑒。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一篇文章中説,今日的中國,市場相對開放,希求自由貿易;中國製造流往世界各個角落,甚至飛向月球;中國經濟在蓬勃發展,國民財富因此迅速增加。

    新興、開放的中國需要歐洲。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歐盟是最大的發達經濟體,“新興”和“發達”的合作不僅可以成為典範,更能走出互利共贏的寬廣道路。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説,“最大”與“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興”與“發達”攜手、優勢就會倍增。李克強總理此次出訪,在拓展機制、促進中歐相互開放方面著力頗多。

    首先,中歐將探索建立自貿區的可行性,共謀貿易發展“大棋局”。目前,韓國與歐盟已簽有自貿協定,日本也積極與歐盟推動雙邊貿易自由化。相比之下,中國與歐盟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三分之一,雙方貿易總量卻僅佔全球的1.5%,提升潛力巨大。李克強在出席亞歐首腦會議時表示,要推動建立開放包容的區域自貿安排,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加快構建亞歐統一市場。

    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中德簽署雙邊貿易與相互投資及合作協定總額達181億美元。德國東源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拉爾夫·馬羅恩説:“德中合作對德國企業發展有很大影響,中德兩國互為在各自地區最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兩國是各自所在地區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兩國通過合作可以産生很大的影響。”

    第二,中歐正在展開投資協定談判,為相互投資保駕護航。當前中歐都處於技術革命與産業變革的關鍵時期,開放合作既有客觀要求,又有難得機遇。比如,多達110條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將德國新工業轉型與中國産業升級進程對接,為雙方投資提供了諸多發展機會。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明確表示,德方支持歐中儘快簽署投資協定,進一步擴大合作。

    在美歐遭遇“冰火兩重天”的中國企業華為也再次詮釋了只有開放才能共贏的道理。華為在歐洲的投資興業不僅為歐洲帶來了就業和價廉質優的産品,自己也躋身全球百強品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呂本富説,華為在歐洲的競爭對手愛立信和阿爾卡特-朗訊等公司並未因華為的到來受到衝擊,反而成為歐盟經濟少有的亮點。

    第三,中歐將致力於開放創新,拓展新技術、新産業與新領域的合作機遇。李克強在出席第三屆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時説,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深入推進,更需要各國攜起手來,在合作創新中實現知識的倍增、價值的倍增,解決發展的難題,促進共同繁榮。

    廣闊的全球市場容得下歐洲老牌企業,也容得下中國新銳企業。二者可以在相互學習與競合中共同成長。德國聯邦經濟發展和外貿協會董事會成員舒曼説:“德國有創新能力,但要把技術轉變為商業成功,德國還需多看看中國。拿洗衣機來説,洗衣機大約100年前由德國人發明,但如果看看中國海爾在這個行業的做法——海爾如今已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白色家電企業,你就會理解這樣的成功故事。”

    過去一年多來,新一屆中央領導層多次出訪歐洲,雙邊關係以加速姿態不斷升溫,更深層次、更大力度地相互開放已成為中歐工商界的共同期待。也正緣於此,李克強總理訪歐期間每到一處,都見證了諸多合作協議的簽署,中歐在新技術、新能源、市場準入等領域的合作都有了新的進展。

    一些海外專家説,隨著中國經濟改革推進和歐洲經濟從危機中復蘇,雙方在高端製造業、服務業和城鎮化等關鍵領域都將釋放新的潛力,中歐合作將迎來新的局面。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説:“開放也是改革,我們打開大門,不斷加大開放力度、提升開放水平,以開放帶動改革,使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斷得到提升。”中國的對外開放是互利互惠、雙贏多贏的開放,既造福本國也惠及世界。

責任編輯: 康麗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