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0月22日電(記者 朱薇)重慶市去年以來在全國率先探索法規清理新方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第三方機構對直轄以來制定的371件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進行全面系統清理,力求消除部門主導立法帶來的部門利益法制化弊端。 打破“體內循環”自查自糾慣例 帶著重慶市政府法制辦開具的介紹信,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孫兵與同事一道,走進重慶市政府的40多個部門開展政府規章的清理工作,從起初的不被理解和接受、甚至是冷遇,到對多個政府規章提交廢止建議報告,令一些政府部門“臉紅”與“震驚”。 這是重慶市委託第三方機構全面清理地方法規改革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在清理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時,自查自糾是各地普遍採取的方式,部門主導立法帶來的部門利益保護等問題難以避免。為打破這一慣例,重慶市人大常委會、重慶市政府去年6月與西南政法大學簽署委託協議,並整合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近200名專家學者,對直轄以來現行有效的195件地方性法規、176件政府規章進行全面清理。 歷時8個多月的全面掃描、逐一清理,第三方機構提交了13冊共3064頁的法規和規章清理報告,對地方性法規提出了787條立法建議,對政府規章提出了734條立法建議。 “14個分項目小組和相關課題組,通過建立標準統一的評價模板,採用定量與定性的評價體系,全面盤點了重慶地方立法的‘家底’。”西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張國林介紹説,圍繞合法性、合理性、適當性、實效性、執行性、規範性“六性”標準,此次主要清理了法規規章是否存在與憲法和上位法相抵觸的內容,在處理公權與私權、權力與權利、政府與市場等關係的制度設計方面,權責規定是否匹配、處罰種類和幅度設計是否合理、適當,執法體制、機制、措施是否明確,細化上位法的內容是否準確、恰當等問題。 “劍指”部門利益法制化弊端 “一直以來,地方政府規章大多是由部門主導立法,當我們把專家意見原汁原味地提交給相關部門時,部門的反應都比較強烈,有的甚至可以用‘震驚’來形容。”重慶市法制辦主任張曉濤説,但重慶市並沒有委託了事,而是注重對專家清理結果的運用,力求消除部門利益法制化問題。 目前,重慶市政府已對專家建議廢止的11部政府規章進行了廢止;專家建議儘快修改的7部政府規章年內將完成修改出臺;對專家建議適時修改的政府規章,按照輕重緩急和立法程序逐步推進。此外,重慶市還建章立制從實體內容和工作程序等方面強化對政府立法的管理和監督。 據了解,此次重慶市採用財政購買服務的方式,由專業團隊以中立立場獨立完成法規清理工作,確保了清理結果的中立性、客觀性。張曉濤説,以往的清理中,專家學者多是以個人名義參與部分工作環節,這次大學專家集體深度介入法規清理各個環節,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法規和規章的客觀狀況,為法規規章的立、並、廢、改提供了較客觀的依據。 “開門立法”長效機制亟待建立 部分專家指出,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成為全社會共識的當下,所依的“法”質量高低很關鍵,用更民主的辦法、更科學的程序來提高地方立法的質量是重要前提。 西南政法大學譚宗澤教授建議,儘快建立地方性法規的定期清理機制,適時出臺地方人大政府定期清理規定,讓清理的長效機制明確化和法律化。 一些法學專家認為,重慶市探索了集中委託清理法規的基本路徑和方法,對妥善處理立法技術規範和法律規範之間的衝突、抵觸、不一致等積累了經驗,建議全國主要大中城市建立地方政府規章立法資源數據庫,為今後地方科學民主立法提供系統、全面的經驗借鑒和參考。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