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范平明邀請,國務委員楊潔篪將於10月27日訪問越南,並同范平明共同主持中越雙邊合作指導委員會第七次會議。 應外交部長王毅邀請,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雅爾多將於10月26日至29日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阿富汗問題伊斯坦布爾進程第四次外長會將於10月31日在北京舉行,外交部長王毅將與阿富汗外交部長奧斯馬尼共同主持。 問:請介紹阿富汗問題伊斯坦布爾進程第四次外長會的背景以及中方期待。 答:伊斯坦布爾進程于2011年成立,有14個地區成員國,另有16個域外國家和12個地區和國際組織作為支持方參與。伊斯坦布爾進程是目前唯一由地區國家主導的涉阿富汗地區合作機制,為促進阿和平重建發揮了積極作用。 當前,阿富汗處於政治、安全、經濟多重過渡期,即將進入十年的轉型期。此次中方承辦的伊斯坦布爾進程第四次外長會,是中方首次承辦涉阿大型國際會議,也是阿新政府成立之後舉行的首個重要涉阿國際會議,具有重要意義。伊斯坦布爾進程各成員國和支持方的外長和高級別代表將應邀出席會議。中方希望通過承辦此次會議,體現國際社會對阿和平重建的支持,凝聚地區國家加強涉阿合作、共同維護阿及地區安全穩定的共識。 問:你能否介紹楊潔篪國務委員訪問越南並主持中越雙邊合作指導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的相關情況?中方如何看待當前中越關係? 答:中越雙邊合作指導委員會是統籌協調雙邊關係的政府間機制,楊潔篪國務委員此次赴越是應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范平明邀請,舉行該委員會的年度例行會議並訪問越南。屆時,楊潔篪國務委員將同范平明副總理兼外長共同主持雙邊合作指導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並同越南其他領導人舉行會見。 今年以來,中越關係曾因海上問題遇到暫時困難,雙方就妥善處理有關問題保持密切溝通。經過雙方共同努力,今年8月下旬,越共中央總書記特使訪華,兩黨舉行高層會晤,啟動雙邊關係轉圜進程。中方願同越方共同努力,落實好兩黨高層會晤共識,推動中越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改善和發展。 問:據報道,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23日要求香港特區政府就香港政改及普選是否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問題進一步提供信息。中方有何評論? 答:香港回歸以來,居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根據基本法得到充分保障。中國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支持香港依據基本法和香港其他有關法律,循序漸進地發展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民主政制。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8月31日的有關決定規定從2017年開始行政長官可由普選産生。該決定是依據基本法的規定,在充分聽取香港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作出的,符合香港實際情況,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實行普選的憲制基礎,具有不可動搖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中國不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根據基本法,公約在回歸前適用於香港的有關規定繼續有效,通過香港特區的法律予以實施。公約不是衡量香港政改的標準。 問:今天上午舉行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備忘錄簽署儀式。請介紹有關情況。 答:今天上午,21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署了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備忘錄。簽署儀式之後,習近平主席會見了出席簽署儀式的各國代表,有關消息已經發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時指出,亞投行的建立代表了各方要團結合作共謀發展的願望、決心和行動。它也是一種創新的機制,有利於推動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將亞投行建設成為一個平等、包容、高效的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以及適應本地區各國發展需要的多邊開發銀行。習近平主席還指出,亞投行應該加快促進本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為亞洲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他強調,亞投行應該秉持開放包容的區域主義,歡迎所有有興趣的國家積極參與,實現合作共贏。 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代表各國代表發言,感謝中方倡議建立亞投行並引領籌建工作,認為亞投行的建立具有里程碑意義,必將有力促進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和長期發展繁榮。各國將秉持開放的多邊主義,精誠合作,使亞投行早日成立並規範、良好運作,實現互利共贏,為新形勢下國際多邊合作發揮示範作用。 追問:對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韓國沒有出席簽署儀式有何評論?美國國務院呼籲中方在亞投行管理和透明度方面符合國際標準。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中方倡導建立亞投行,目的是為了適應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亞洲基礎設施融資需求巨大的客觀需要,是一種通過承擔更多責任來促進亞洲地區團結合作的多贏之舉。亞投行將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機構,不會取代現有的多邊開發銀行,而是與它們互相補充,加強合作,更好地滿足地區國家在基礎設施投融資方面的需要,更好地促進地區國家共同發展和繁榮。 中方倡議建立亞投行得到了各方的積極響應和廣泛支持。籌建過程中,中方與澳大利亞、印尼、韓國、美國等國家一直保持著溝通和磋商。我們歡迎所有有意願的國家積極參與,併為此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我們也將繼續與有關各方保持密切溝通,精誠合作,把亞投行打造成一個團結合作、互利共贏、共謀發展的多邊開發銀行。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