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 我國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歷史,加上不同地區自然與人文的巨大差異,創造了種類繁多、特色明顯、經濟與生態價值高度統一的農業文化遺産,比如雲南紅河稻作梯田系統、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以及許多地方的傳統茶園、棗園、葡萄園等農業生産系統。這些都是中國勞動人民憑藉著獨特而多樣的自然條件和他們的勤勞與智慧,創造出的農業文化典範,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加快推進和現代農業技術不斷應用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系統有效的保護,一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正面臨著被破壞、被遺忘、被拋棄的危險。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農業部認真履行職責,採取多種舉措,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制定有關標準和管理制度。農業部先後制定出臺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認定標準》、《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申報書編寫導則》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管理辦法(試行)》。其中,《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認定標準》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概念進行了界定,並從歷史性、系統性、持續性、瀕危性、示範性、保障性等方面提出具體標準。《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管理辦法(試行)》主要規範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與管理,明確了各利益相關方的權利義務。 二是成立專家委員會。為了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發掘的政策研究、諮詢服務、技術指導、評審認定、學術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農業部成立了由農業、生態、環境、經濟、歷史、文化、社會等領域的27位專家組成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會的職責是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資源、文化、經濟和社會等價值進行系統研究,對發掘、保護、傳承和利用等工作提供專家諮詢和技術指導,協助政府部門做好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標準研製、管理辦法制定、項目評審、學術研討等方面的工作。 三是開展全國範圍的認定工作。按照有關標準和制度要求,農業部在全國範圍組織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評選認定工作,先後分兩批共認定了39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這些遺産包括傳統稻作系統、特色農業系統、複合農業系統和傳統特色果園等多種類型,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農業産品、豐富的生物資源、完善的知識技術體系以及較高的美學和文化價值。這39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中的11項已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我國也成為擁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最多的國家。 四是指導遺産地編制保護髮展規劃。農業部印發了《農業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規劃編寫導則》,提出保護優先、適度利用,整體保護、協調發展,動態保護、功能拓展,多方參與、惠益共享的規劃原則,要求各遺産地政府提高認識,加大投入,立足實際情況,確定保護與發展目標,將遺産保護與發展規劃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科學劃定遺産地範圍,明確農業生態保護佈局、農業文化保護佈局、農業景觀保護佈局和生態産品發展佈局。 五是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進行宣傳展示。2013年和2014年,農業部分別組織了兩次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發佈活動,邀請中國各主流媒體參加,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進行集中、全面的宣傳展示,在全社會倡導樹立保護農業文化遺産的意識,提高大眾對農業文化遺産的認知程度。同時,農業部引導各遺産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加強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宣傳展示,明確要求各遺産地在遺産核心區域設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標誌”,並設立宣傳遺産概念內涵、傳統技術、景觀資源、歷史文化的遺産展示廳。 下一步,農業部將組織指導各級農業部門進一步加強工作謀劃,完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和完善保護農業文化遺産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加強監督管理,督促認定的遺産所在地政府按照要求樹立遺産標識,按照已出臺的發展規劃和管理辦法做好保護工作;加強宣傳推介,在深挖農業文化遺産精神內涵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展示手段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中華農耕文明的傳承。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