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組織召開全國審計機關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2014年10月31日,審計署組織召開全國審計機關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電視電話會議。會議結合兩天來審計署黨組中心組學習研究的成果,對全國審計機關深入學習貫徹《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精神做出部署,並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具體貫徹落實措施進行了安排。 會議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理論指導有新發展,治國理政有新方略,黨的建設把握新規律,使中國夢不斷變為現實,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我國已經進入全面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進行了一系列新的實踐和探索,用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構築中華民族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園,奠定中華民族奮鬥的思想基礎,確立中華民族共同奮鬥的偉大目標,規劃實現目標的有效路徑和根本動力,確定“五位一體”的戰略佈局,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從認識到實踐都達到了新的水平和高度,政治經濟社會、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新成就。 會議認為,四中全會揭開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篇章,旗幟鮮明地就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做出了回答,提出了富有改革創新精神的新觀點、新部署、新舉措,是指導和推動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四中全會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審計監督的定位,強調了審計監督要嚴格依法,強化了審計機關的獨立性,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高度重視,也為進一步做好審計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國務院《意見》對審計工作賦予了新使命,明確了審計機關要發揮審計的保障作用和監督作用,完善審計監督機制,強化審計工作制度保障,努力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極大提升了審計工作的層次和水平。 會議強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要求要著眼全覆蓋,依法履行好審計監督職責。要緊緊圍繞“反腐、改革、法治、發展”,堅持一手抓重大違法違紀、重大損失浪費、重大風險隱患、履職盡責不到位等問題的查處,一手抓促進深化改革、推進法治、提高績效,使“反腐”、“改革”這兩個輪子,拉著發展這架馬車在法治的軌道上健康平穩運行。要加大對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力度,促進政令暢通;加大對經濟社會運行中風險隱患的揭示和反映力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加大對重大違法違紀問題的揭露和查處力度,促進廉政建設;加大對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審計力度,促進民主法治建設;加大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力度,促進健全完善責任追究和問責機制;加大績效審計力度,促進公共資金安全高效使用;加大對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情況的審計力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加大從體制機制制度層面揭示問題、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議的力度,促進深化改革。 會議強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關鍵在人,要從嚴管理審計隊伍,努力打造審計鐵軍。要加強思想建設,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切實增強黨性修養,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堅持正確的政治觀念。要加強組織建設,強化領導班子建設,嚴格組織生活制度,堅持五湖四海的選人用人觀念。要加強紀律建設,嚴守政治紀律、廉政紀律、工作紀律、財經紀律和保密紀律。要加強作風建設,做到要聯絡實際、面向實際、深入實際,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要加強能力建設,切實提升學習能力、鑒別能力和工作能力。 會議要求,各級審計機關要從現在做起,立足當前、謀劃長遠。一要深入學習宣傳和貫徹中央精神,把學習《決定》和《意見》同學習黨的十八大報告、學習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結合起來,通過學習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把行動統一到中央的部署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中央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依法履職盡責,切實把黨中央、國務院總體部署和各項要求落到實處。二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貫徹落實措施,要從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把《決定》精神和《意見》要求轉化為實際措施、實際行動和實際效果。三要抓好教育實踐活動查出問題的整改落實。突出“常”“長”二字,堅持統籌兼顧,逐一整改落實,以紮實的整改鞏固活動成果,以活動成果推動下一步審計工作,做到善始善終、善做善成。四要抓好當前幾項重點工作,重點做好土地審計及後續工作,持續開展好政策措施落實跟蹤審計,開展好今年的財政存量資金摸底工作。五要加強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做到緊扣時代,貼近實踐,注重實際,不斷形成新的研究成果,培養一批理論和實踐人才,推動審計理論實現新的發展。六要積極謀劃好明年工作。加強審計計劃的調查研究和總體把握,抓好財政審計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切實提升審計工作的成效。 會議號召,全國各級審計機關一定要增強責任意識、使命意識、機遇意識,銳意進取,改革創新,乘勢而上,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