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教育:老師離家越來越遠,學生離家越來越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1-05 17:1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南京11月5日電(記者聶可)“我感到他們真的需要我。”邢海燕感嘆道。這位被學生私下裏喊作“媽媽”的老師,一年前到離家40公里開外的江蘇省南京市湯山中心小學交流。一年後,她竟捨不得走。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2012年,江蘇省開始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的流動工作。從最初的“不願去”到現在的“想要去”,越來越多的老師發現了交流的價值。

    美術老師陳楠在靖江市西來鎮土橋小學交流時發現,美術教育在農村小學得不到重視。“我只是希望農村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藝術的美。”為了這一“使命”,陳楠毅然決定留下,成為土橋小學第一位專職美術教師。

    然而,在交流工作起步階段,許多教師有抵觸情緒。遙遠的路途讓許多交流教師望而生畏,很多教師天還沒亮就得起床,晚上回到家又早已過了飯點。

    這種抵觸情緒也體現在應付“規定動作”上。2012年起,江蘇省要求各縣(市、區)每年教師交流比例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5%。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哪個學校舍得把好老師送出去?流動出去的要麼水平一般,要麼是領導不喜歡的。”

    為了應對這一狀況,許多地區把職稱、評優等與交流硬性挂鉤。泰州市明文規定,凡符合交流條件但不報名或不服從安排交流的,在職稱晉陞、崗位聘任和年度考核優等評定中,一票否決;當年交流的老師優先考慮。

    除了從制度上“倒逼”,教師也有選擇的自由,鼓勵他們主動“走出去”。今年夏天,蘇州第十六中學初中語文老師陸欣通過首屆網絡雙選會成為第四中學一位高中語文老師。陸欣直言,高中教學讓她更有成就感。

    拋開“獎懲簿”,越來越多的教師在交流中感到他們的不可或缺。2013年,泰州外國語學校的音樂老師顧娟到靖江市西來鎮最邊緣的義興小學交流,第一次讓義興小學的名字寫進市合唱比賽的榮譽簿裏,面對孩子們滿是興奮的臉,顧娟決定再交流一年。

    “老師教得好,又善於和孩子溝通,我兒子每天回來都要念叨新老師。”學生家長陸浩這樣感嘆。

    一些學生和家長開始發現,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好學校。2013年,擁有雄厚師資的南京市遊府西街小學與南京雙塘小學“結對”,前後有17位名特優教師到雙塘小學“蹲點”。在雙塘小學今年招收的185名新生中,本學區學生共有157人;此前,最少的一年只招了63名學區生,不到當年學區生摸底總數的40%。教師流動無疑成了“擇校熱”的“散熱器”。

    老師離家越來越遠,學生離家越來越近,成為江蘇一些地方教育“新常態”。而這一“新常態”的背後,是優質教育資源從“奢侈品”到“必需品”的變身。(

責任編輯: 郭慕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