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APEC會議的盛況還在世界輿論場迴響,又一場外交大戲13日在亞太地區上演——由東盟10國和中美俄印等8國領導人在緬甸首都內比都出席的東亞峰會。每次東盟系列峰會都被外界當做測試南海熱度的“溫度計”,喜歡看熱鬧的西方媒體會前便放風“中國將因海上爭端面臨壓力”。然而緬甸會場的進展讓它們的願望落空。在中國與東盟加強合作的主基調下,連一貫喜歡在南海問題上充當“高音喇叭”的菲律賓也識趣地表示“不會和任何人吵架”。剛在APEC會議期間圓了與中國領導人“會見夢”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呼籲有關方“自我克制”,卻也沒敢提中國的名。倒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強調的南海問題“雙軌思路”受到各方積極回應,他倡導的東亞經濟一體化更被認為代表了東亞發展的大勢。在分析人士看來,這也正是中國與東盟能夠“超越南海”的關鍵。日本《外交學者》13日説,中國剛在APEC會議上展示了自己的亞太設想,與南方鄰居的合作對“亞太夢”至關重要,領土爭端不會很快解決,但不能讓它毒害中國與東盟的合作。 “後推中國的計劃失去勢頭” 13日的東亞峰會開始前,不少西方媒體將“看點”集中在南海爭端上。法新社預測稱,由於在南海的主權要求,中國將在會上面臨壓力。美聯社稱,緬甸主持世界領導人最新聚會,討論艱難的南海領土爭端以及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等一系列問題。南海領土爭端將是談論最多的議題之一,它對包括華盛頓在內的各方都極為重要,世界1/3的航運途徑這一海域。路透社稱,東道主緬甸改革停滯和南海問題將主導東亞峰會,中國和4個東盟國家的南海糾紛將成為影響東亞峰會緊張氣氛的暗流。 然而,西方媒體渲染的緊張氣氛並未出現,連一向喜歡在南海問題上挑頭的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調門也“變軟”許多。《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13日以“阿基諾在緬甸不會和中國打架”為題説,剛在APEC會議上與東道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簡短交談過的阿基諾説,東盟從未阻止菲律賓“闡述己見”,“我們參加會談不是要和任何人吵架,但我們的確有自己的主張,並將推進我們的主張”。阿基諾還表示,菲政府無意將對華關係的焦點對準爭端,他歡迎兩國“開啟高層對話”。 菲律賓rappler新聞網稱,阿基諾表示這次他在南海問題上涉及中國的表態屬於“溫和提醒”性質,與過去幾次峰會上具有攻擊性的言論相比變化很多。 “後推中國的計劃失去勢頭”,《華爾街日報》以此為題稱,年初中越在南海對抗時,菲律賓有理由希望某種形式的“集體反擊北京”成為可能。但在本週東亞國家領導人匯聚緬甸之際,這種可能性已經減少。中國近來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在南海問題態度堅定的同時,以加強貿易和發展關係來獎勵地區朋友,以至於支持菲律賓反對本地區經濟龍頭看起來不太有吸引力。例如在河內,正如澳大利亞國防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卡爾·薩爾所言,“那些希望脫離中國軌道,發展對美關係的人已經泄氣”。 即使菲律賓鼓動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也不太可能得到支持。新加坡外長尚穆根12日在內比都説,東盟“不採取一個或少數國家的立場”。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3日在東亞峰會上稱,“單方面行為還在繼續”,“期待對有損和平與穩定的行為進行自我克制”。日本NHK解讀説,這是安倍要求中國停止在南沙群島開展各種填海活動,要求中國保持克制。共同社稱,安倍用不點名的方式對中國加以制約。日本新聞網稱,安倍表示,為支援東盟國家強化海岸警備,日本政府計劃在今後3年幫助東盟國家培訓700名海上安保人才。 相比之下,安倍主動同中國總理李克強進行的簡短交談更受關注。日本《每日新聞》13日稱,12日晚東亞峰會歡迎晚宴期間,安倍和李克強進行短時間的“站立交談”,雙方就發展戰略互惠關係進行了確認。李克強強調,遵循中日之間四個政治文件精神是實現中日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安倍表示,日本願意按照最近雙方達成的有關四點原則共識,正視歷史,基於共同利益發展日中戰略互惠關係,推進兩國經貿等領域合作。《産經新聞》稱,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13日在記者會上對兩國領導人進行“站立交談”一事予以證實,並表達了對日中關係改善的期待感。 “南海形勢總體是穩定的,航行自由和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李克強在東亞峰會講話中主動提到南海問題受到外界關注。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道稱,李克強重申,各方應以“雙軌思路”來處理南海紛爭,即有關具體爭議由直接當事國通過談判和協商解決,南海和平穩定由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加以維護。中國同意與東盟國家積極開展磋商,爭取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早日達成“南海行為準則”。路透社稱,李克強週四表示,東亞的長治久安需要有堅實的制度安排,中國正與東盟國家商討簽署“睦鄰友好條約”。報道稱,這被視為北京為避免被東盟視為威脅而採取的努力。不過中國總理重申北京堅定捍衛領土主權。 “中國與東盟:超越南海” 雖然南海問題吸引眼球,但在分析人士看來,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才是中國更主要的目標。印度《第一郵報》説,李克強週四呼籲維護東亞地區穩定,並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和共同發展。他表示,東亞要從貿易投資便利化、互聯互通、金融合作、減貧合作、海上合作和人文交流這六個重點領域推動合作。BBC稱,李克強呼籲促進東亞經濟一體化,推進東亞海上合作。他表示,中國始終是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力量,願與地區國家一道,建設亞洲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馬來西亞《星報》13日稱,中國當天還與東盟舉行了10+1會談,中方表示,將向東盟提供200億美元貸款,支持互聯互通建設。 “中國與東盟:超越南海”,日本《外交學者》13日以此為題稱,中國剛在APEC會議上展示了自己的亞太設想:以中國增長為主要驅動力的經濟共同體。中國和東盟將2014年開始的10年定為中國東盟關係的“鑽石10年”,這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點,李克強的緬甸之行被定義為“中國東盟合作新階段”的開始。南方鄰居對於確保中國的安全與在亞太地區的國家利益至關重要。沒有東盟的合作,中國的亞太設想就難以實現,特別是中國需要東南亞支持其海上絲綢之路。一些海上鄰國對中國迅速擴大的海上力量感到擔心,南海問題依然是中國東盟關係潛在的威脅。對此,中國領導人了然於心,並設法減少這種憂慮。領土爭端不會很快解決,但不能讓它毒害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尤其是在中國構築亞太整體設想的情況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13日對《環球時報》説,東盟對中國來説很重要,這種重要性在外交、貿易等方面都有體現。在外交方面,總的來説東盟多數國家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的朋友,中國在亞太地區很有威望;在貿易方面,東盟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巨大。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首先會在經濟上帶來實際利益,其次會使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大大加強。 “北京努力經營形象,爭取東南亞國家支持其21世紀新絲綢之路計劃並加強地區安全合作,在此情況下南海問題似乎冷卻。”新加坡《海峽時報》評論説,北京希望在地區實現更大目標,與此同時其他各方也在加大爭取東盟支持的力度。舉例來説,首次出席東盟系列會議的印度總理莫迪將宣傳加強印度與東盟的溝通聯絡以及人員互動。印度還在推動全長3200公里,連接印度、緬甸和泰國的公路建設計劃。奧巴馬則在打擊“伊斯蘭國”和敘利亞武裝組織以及氣候變化問題上爭取東盟更多支持。 東盟成外交爭奪焦點? 同樣出席東亞峰會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是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BBC稱,奧巴馬在與緬甸總統吳登盛會晤前警告稱,緬甸政府的改革進程出現倒退。而對於聚齊中美兩國領導人的國際會議,炒作“中美爭奪亞太影響力”似乎成了最近的熱門話題,這種炒作從北京APEC會議延續到了緬甸內比都。韓國《文化日報》13日稱,隨著東盟系列峰會召開,中美圍繞亞太地區的“外交戰”進入第二回合。 “北京日記:中國的東盟大博弈”,英國《每日郵報》12日以此為題稱,印度總理莫迪赴緬甸會晤東盟領導人、再去澳大利亞出席G20峰會,屆時他將面對亞洲格局的變化,而變化加速發展背後的推手正是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在東南亞,中國的投資和貿易發揮著比美國和日本更大的作用。本週中國宣佈的計劃必將進一步鞏固北京的經濟和戰略地位,首先是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另外就是500億美元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積極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有中國外交官表示,二者的更大目標是轉移對有關糾紛爭議的注意力,打造中國在地區的新形象。 曾任美國商務部副助理部長的葛艾儒12日撰文説,美國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正在喪失能量,北京在亞洲爭取影響力的角逐中正在取勝。北京已將自己定位為地區主要經濟驅動力量。緬甸就是一個例子。雖然緬甸近期向民主制度推進政治轉型,但中緬關係並未受到多少影響,中國將投資25億美元建設石油管道。德國財經網13日稱,東南亞各國爭著參與中國的亞洲項目,包括新絲綢之路、亞洲投資銀行等,“亞洲夢”成為亞洲各國新的起點。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對《環球時報》説,有關中美爭奪亞太主導權更多是西方別有用心的炒作,中美已達成“不對抗”“不衝突”的共識,接下來要切實落到實處。可以説,中美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中美攜手對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和發展都有積極意義。【環球時報赴緬甸特派記者 吳樂珺 環球時報駐外特約記者 李勇 李珍 王剛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