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為本 崇德尚藝 為民情懷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新華社記者周瑋、璩靜、隋笑飛)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殷切期望,讓廣大文藝工作者重新審視肩負的責任擔當和藝術創作的價值追求。 創作為本,作品立身,為時代放歌 “總書記講話中強調,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舞蹈家陳愛蓮説。 已經75歲的陳愛蓮,仍是活躍在舞臺上的女主角。“我現在還活躍在舞臺上,我覺得應該做更多事情。”她説。 從事戲曲工作60餘年的老藝術家尚長榮感觸頗深的,是習總書記關於傳承與創新的闡述。結合自己《曹操與楊修》《廉吏于成龍》等作品的創作實踐,尚長榮説:“我們不僅要尊重傳統、研究傳統、繼承傳統,還要激活傳統。在把握傳統戲曲的深邃底蘊,用活傳統戲曲的深厚技巧,保持每個劇種不同風格、個性及美學內涵的前提下,還應融入新時代的適應觀眾的新文化。” “我們被看作是電視劇創作的國家隊。”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董事長、總裁薛繼軍概括用以體現“國家隊”文化取向的創作理念:“國家敘事”即為國家述史,創作體現國家文化的經典和國家文明進程的作品;“時代敘事”選擇典型事件和人物,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時代立傳;“平民敘事”從百姓生活常態出發,創作出《全家福》《賢妻》這樣格調積極向上、富有生活質感的電視劇。 崇德尚義,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 “總書記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言簡意賅地説出了很多文藝工作者內心的強烈呼喚:低俗不是通俗,慾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秘書長馮雙白説。 中國影協副主席王興東認為,總書記的講話既談問題又開藥方:不做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染銅臭氣,這是解放我們思想的一把鑰匙,使創作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做好人類靈魂工程師。 “演員這個職業就是創作人物,通過人物,讓觀眾感受到假惡醜和真善美。”表演藝術家李雪健努力用角色和觀眾交流,他主演的電影《焦裕祿》《楊善洲》就這樣在人們心中生了根開了花。 “做有情懷的作品,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還有許多文藝工作者擁有和李雪健同樣的理想。他們中的很多人奮戰在基層演出第一線,生活工作條件艱苦,仍在努力通過自己演的戲,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對習總書記的這段話,電視劇《醫者仁心》編劇徐萌深有體會。在創作中,他曾幾年在醫院裏“下生活”,“在醫患衝突激烈、社會對醫生群體充滿誤解的情況下,努力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理解,把醫生群體的信仰揭示出來”。徐萌説。 《當代》雜誌這兩年發表的《最溫暖的寒夜》《花河》等長篇小説,體現了當今社會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真實命運。“我們希望推出那些能滌蕩心靈、展示民族文化精髓的作品。”雜誌社社長楊新嵐説。 “我們是作家與人民之間的橋梁,同時也是作品品質優劣、導向正確與否的研判者、審讀者,大眾閱讀的引導者。”作家出版社社長葛笑政這樣解讀“出版人”這個職業。 如何用藝術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廣大文藝工作者這樣回答:在筆下、鏡頭中、角色裏,描繪的任何一個情節、一個形象、一個細節,都應透著理想,透著價值判斷——把追求真善美作為文藝的永恒價值,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主旋律,聚焦實現中國夢時代主題,更加自覺自信地高揚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大力弘揚中國精神。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