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少·水臟·水黃——城市飲水安全三大焦點透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1-19 11:1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顧瑞珍、關桂峰、吳鍾昊)是什麼因素影響飲水安全?如何解決“水臟”“水黃”問題,讓百姓喝上放心水?記者近日就此展開調查。

    水源缺少和污染已成飲水安全頭號問題

    蘭州、武漢、靖江……短短一個月之內,我國就有三座城市發生飲水安全問題,再次牽動人們的神經。

    這只是我國飲水安全環境日益脆弱的一個縮影。近幾十年來,因工業發展和城鎮化推進造成的水資源過度開發和水污染,已經開始威脅城市千家萬戶的飲水安全。因為不符合國家水質標準要求,多個省份的水務公司進入了環保部的督查“黑名單”。

    水利部資料顯示,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國年平均缺水量高達50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分佈不均,北方缺水尤為嚴重,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但水資源僅佔全國的19%。

    國際公認的極度缺水警戒線是人均500立方米,而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00立方米。

    北京市政府門戶網站“首都之窗”顯示,目前北京居民喝的每三杯水中,就有兩杯為地下水。而令人不安的是,據北京市水務局數據,北京地下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在北京地面上已形成2650平方公里沉降區。

    出於對飲用水安全的擔憂,越來越多的城市人開始更多地飲用桶裝水、瓶裝水,使用過濾器、凈水器……然而,市場上層出不窮的凈水裝置也難以讓人安心。

    飲水安全的前提是水源安全。“但現在好水越來越少,水源地水質變差,令人憂慮。”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要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首先要從源頭抓起。

    目前全國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嚴重缺水。除了水少,水還在變“臟”,讓自來水水質雪上加霜。

    記者調查中發現,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也讓水源地地區面臨水資源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兩難選擇。發源於江西安遠縣的東江一路南下,惠澤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深圳、香港,約4000萬人的生活用水依靠東江。然而,這個稀土、鉬礦、電氣石儲量豐富的小縣城,為了保護東江源,至今未能摘掉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的帽子。

    在供水能力方面,一些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水源工程建設嚴重滯後,工程性缺水問題十分突出。西北等地資源性缺水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在一些地方的水源地,由於上遊和沿岸保護紅線範圍內並未實施有效保護,水源地周邊垃圾遍地、礦山私採亂開,水面開發旅遊、網箱養魚,水質遭到嚴重污染。還有一些企業將沒有經過處理的超標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

    供水管網“二次污染”造成“最後一公里”安全隱患

    “水源、供水企業、二次供水是飲用水安全的三個關鍵環節。供水管網的‘二次污染’也是影響城市供水質量的重要因素。”傅濤説。

    即使水廠的出水水質合格,但在輸水過程中,仍可能遭受“二次污染”的威脅。

    水源變差,就需要自來水水廠採取多種措施保障水質。

    2012年7月1日起,我國開始強制實施新版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這一標準被業界稱為“堪比歐盟,甚至有些指標超過歐盟標準”。在106項強制標準下,各地都採取措施力求達標。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政府在供水領域投入不足,導致城鎮自來水管網中,相當數量的不達標管網長期運行。

    南昌水業公司投入一千多萬元用於添置滿足新國標需求的檢測設備,經檢測其出廠水質達標。但仍有不少南昌市民反映,水裏有異味難以飲用,有關部門發現,問題就出在二次供水管理和設備上。

    放眼全國,儘管進行了大範圍的管網改造,但仍有不少低質管網和超年限服役管網。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老舊水管易腐蝕、結垢,産生微生物細菌種子,與水中營養物發生反應,形成“二次污染”。

    據業內調查,個別城市的供水設施使用年限已接近甚至超過50年,跑冒滴漏現象普遍。因管網老化或挖掘破壞而造成的爆管事故等也時有發生。在北京,老城區管網漏損率達15%至20%。

    由於市政供水管網壓力不夠,一些老舊小區六層以上的建築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壓實現供水,有些二次供水水箱處於無人看管狀態,常年未清洗、消毒或未蓋加鎖,影響了水質。

    水龍頭鉛超標也是一個隱患。溫州市家庭作坊生産的“毒水龍頭”被曝光,經檢測其鋅含量大大超出國家標準。

    目前,我國二次供水設施的監管法規仍是空白。但在《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通知》中,記者看到有4100億元投資將用於加快推進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

    誰來保障飲水安全?

    保障飲用水安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任務,一旦發生水質污染,誰來保證飲水安全?

    專家認為,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的根本在於確保飲用水水源地安全。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子健認為,在重要水源地,應加強監測,建立完善的預警系統。

    備用水源地建設對城市極其重要。在蘭州苯污染事件中,由於蘭州本地沒有備用水源,使得保障飲水安全難上加難。

    由於缺水,很多地方沒有能力建設備用水源地。在北京,應急備用水源已經作為常態使用。

    除了建設備用水源,飲用水安全事件還警示各地應加強日常水質管理。供水企業應對一定時期的水質狀況進行分析,對水環境發生的影響變化進行檢測,按照需要適時給出變化的警戒信息及相應對策。

    “國家應建立飲用水安全信息統一公佈制度。”中科院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説,一旦信息公開制度形成並成為常態,在出現水質污染時便可有效應急,將危險降到最低。

    2013年初,住建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供水企業在年底前建立水質信息公佈制度,加快水質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同年1月15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首次在官網公佈自來水水質信息。

    為應對南水北調水進京後可能存在的“水黃”,北京自來水集團正籌建應急飲用水儲備中心,將儲備3萬桶桶裝水、80萬瓶瓶裝水,能夠滿足50萬人一天的基本飲水需求。

    “為保障飲用水安全,制定專門法勢在必行。”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飲用水安全管理法律體系亟待健全,應儘快制定《飲用水安全法》,對水源地、水輸送、水生産、水消費等都作出規範。

    《全國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2006—2020)》提出,到2020年,國家將全面改善設市城市和縣級城鎮的飲用水安全狀況,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

    環境保護部曾先後啟動了全國城市、城鎮和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狀況調查工作,同時加大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執法監督力度。

    目前我國已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以及《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

    令人欣慰的消息是,環保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緊鑼密鼓地編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並組織實施,重點是保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較好湖泊等高功能水體,消滅劣Ⅴ類等污染嚴重水體,加強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規劃考核斷面水質監測。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説,自來水從水源地、水廠、管網到用戶家中,都要有相應的管理規範,政府、企業、公眾包括物業公司均須負起責任。

責任編輯: 宋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