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1月19日電(記者馮源、張遙)“人人都是發佈者,個個都有麥克風”,博客、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近年來,新媒體異軍突起,面對“老大哥”傳統媒體,漸顯後來居上之勢。 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19日在烏鎮開幕,首場新論壇就把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此長彼消作為焦點。互聯網、自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有目共睹,後者如何應對,實現融合發展,業界和學界的代表各抒己見。 人人傳播的自媒體時代:願景已成現實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瀋陽教授介紹了一個驚人的數字:據調查,每個中國人平均每天摸手機150次。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聽後深有同感,因為“他每天摸手機的次數比這還要多”。而且,“我女兒用手機打字比我在電腦上打字快,現在來新東方報名的學生三分之二是看了微信來報名的,比看了報紙廣告來報名的多多了。” 而今日頭條首席執行官張一鳴也表示,在今日頭條的平臺上,由第三方非傳統媒體創作的內容已經佔到了一半的比例,他認為這個比例還可能增加。“信息生産方式會更多地向內容的組織和導演方轉變,讓人可以更多地參加創造。” 張一鳴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發佈者可以不通過第三方與用戶直接發生關係,從而降低了信息鴻溝給社會帶來的成本,從而更好地提高社會效率。“我們不僅幫助用戶找到優質的內容,也幫助優質的內容找到優秀的讀者。比如你是科學、歷史或是文化的寫作者,你很難在郵局和機場之類的場所找到發佈載體,但是推薦引擎可以向用戶推薦。” 從博客到微博、微信、自媒體,中國“博客之父”方興東見證了這個歷程。他認為,從媒體的變革來看,博客是新媒體的真正開始,它解放了內容和作者,改變了媒體內容的生産方式,而微博進一步改革了內容的傳播方式,微信進一步增強了自媒體的傳播力,從而實現了根本的媒體變革。“經過這幾次變革,人人傳播的願景已經慢慢成為現實了。” 傳統媒體:幸運與焦慮,機遇與挑戰 “新聞人是幸運的,新技術可以擴大新聞生産的內容和傳播渠道,增加新聞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也可以提供給他們更多的商業選擇;新聞人也是焦慮的,因為新聞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價值正在受到衝擊。” 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的描述令人想起了狄更斯《雙城記》“最好最壞的時代”的著名開頭。她表示,作為時代瞭望者、社會把關人,同時還要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和發展,新聞人面對著嚴峻的挑戰,“傳統的商業模式被顛覆,新聞人的使命並沒有改變,道路一如既往,我們的道路可能格外艱辛。” 她分析説,UGC的出現、大數據技術的普遍應用和O2O(在線離線)模式的流行,使新聞生産從單向發佈變成眾生喧嘩,從關注內容轉向關注設計和産品,從業人員的角色也從記者編輯向産品經理改變,傳統的新聞價值體系受到了巨大衝擊。 “産品設計更便捷、更精準、更細分,但也存在信息過載、噪音過多的現象,像對用戶的過度迎合、低俗之風流行。”胡舒立表示,自媒體的涌現降低了傳播的成本,但是也減少了新聞專業主義所必需的采編環節,從而挑戰到了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 更大的影響出現在商業模式。胡舒立説,由於傳播渠道有限,過去傳統的新聞媒體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建立了以讀者為基礎、以廣告為支撐的商業模式,且取得了很大成功,而在互聯網時代,這種舊的商業模式被顛覆了,新模式遠未建立,媒體可能會因為商業目標放棄社會責任,甚至視前者為首要的或唯一的選擇。這種“負外部性”若任其放大,會影響媒體行業,最終喪失它的立身之本。 是“三娘教子”還是“子教三娘” 《三娘教子》是京劇中的名段,而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兼人民網董事長馬利把參加這次會議視作是“子教三娘”:“讀者在哪,受眾在哪,用戶在哪,哪就應該是主流了。”而馬化騰回應她説:“其實我們不是自己産生媒體,是讓用戶産生媒體,內容和渠道永遠為王,變化的只是分發渠道和組織形態。”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為王”仍是不變的主題。百度副總裁朱光表示,新媒體只是解決了技術問題,但這不是決定因素,他們非常看中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特別是健康生態的建立。“更重要的是讓優質的內容生生不息,媒體負責創作,我們負責影響力與現金流。” 胡舒立表示,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仍然應該強調,新聞內容絕不是普通的商品,更不是市場體系中的某一方,而是弘揚社會主流價值,體現和維護公眾知情權的公器,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必須建立經營部門和采編部門間的“防火墻”,而對於跨越采編與經營部門的創新探索,媒體也應該建立合規化的體系,防止利益衝突,防範不當套利。而監管方也應該積極改善競爭環境,實現媒體的優勝劣汰、有序退出,做好版權保護,查處有償不聞和有償新聞等不法行為,讓優質的媒體有商業空間。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胡泳教授認為,從“防火墻”的角度看,自媒體就取代不了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內部有部門分工,可以在部門間建立“防火墻”,而自媒體既是發佈者,也是經營者,如何做好自律將是考驗自媒體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自媒體貌似打破了新聞産業鏈的分工,形成了多職合一,但是只要知識還有分門別類,自媒體就會根據自己的側重分化,今後將有一批自媒體逐漸被淘汰,而更專業的自媒體才能存活下來。 2013年,新東方成立20週年,俞敏洪曾賦詩一首,在微信公眾號“老俞閒話”上被轉發了兩三百萬次,這讓他大為驚嘆。俞敏洪表示,他的自媒體談的都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對社會的觀感,充滿實實在在的正能量,而不是空洞説教的正能量。“自媒體不需要嘩眾取寵,既然要發聲,就應該遵守法律和道德。”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