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全面深化的背景下,民俗學學科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成為當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學術生長點。民俗學有什麼獨特的研究方法?民俗學與人類學、社會學的區別是什麼?在中國民俗學蓬勃發展的同時,當前民俗學界關於學科方向、學科屬性與學術範式的爭論一直不斷,民俗學也在爭論中探索前行。近日,記者圍繞民俗學學科建設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傳統民俗學研究偏重人文學科 民俗學在西方誕生之初是從蒐集民間文學開始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尹虎彬看來,從世界各國民俗學的歷史傳統分析來看,民俗學研究首先重視的是材料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事實上,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人文學科是中國民俗學的定位。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高丙中在《中國民俗學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一文中曾談到,中國民俗學從20世紀20年代獲得快速發展,以《歌謠》週刊、《民俗》週刊為主要舞臺展示其成就。在這一時期,偏重人文學科的理論方法取向是當時民俗學研究的一個特色。在他看來,《歌謠》週刊成為中國民俗學的第一個專門刊物,不是偶然出現的,源於中國民俗學長期處於人文學科的定位。 尹虎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現代民俗學從國學傳統中汲取了探尋民族文化振興的力量,從事民俗學研究的許多大家也主要是出身於文學、歷史學和民族學等學科。其中以文學領域為主要人員構成,民間文學是其重要的成果。 就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而言,以往的民俗學研究大多呈現出人文學科的特性。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鄭土有告訴記者,神話學派的歷史比較研究法,芬蘭學派的歷史—地理研究法、類型研究,口頭詩學的程式研究等有影響的民俗學研究方法幾乎都源自對民間文學(神話、故事、史詩等)的研究。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效群認為,與社會科學取向的民俗學研究相比,以民間文學為主體的審美方向的民俗學研究一直獨立成為一門學科,發育相對正常。目的在於探討口頭傳承的民俗的藝術特點和美學風格,展示民眾的藝術創造能力。 從人文學科嬗變為社會科學 近年來,民俗學界不斷重視實地調查,從側重文本分析轉向通過民俗理解當下的社會與人,把對象從奇風異俗轉向生活整體,側重於對當下社會日常生活的研究。有學者認為,中國民俗學從偏重文史的人文學科嬗變為社會科學,其學科屬性問題近年來成為民俗學界爭議的話題之一。 鄭土有告訴記者,從中國民俗學誕生開始,民間文藝就包含在民俗當中,不可否認兩者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兩者在屬性、特徵方面有本質的區別,一般認為民俗學屬於社會科學,民間文藝學屬於人文科學。但在研究的過程中會發現兩者混在一起,常常給研究工作帶來極大的麻煩。他建議,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考慮,應該將兩者單列,形成兩門學科。 記者了解到,當前民俗學界有的把民俗學定位為人文學科,有的則定位為社會科學,還有的定位為人文色彩濃厚的社會科學,不一而足。尹虎彬在接受採訪時一再強調,民俗學是人文學術的一個領域。在他看來,實證科學的精神和一些具體方法的運用,雖然給民俗學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民俗學所關注的許多具有人文底蘊的事象,比如民間信仰、民間文學、儀式生活等,研究者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投入,民俗學是理解民眾生活和心理行為的學問,這些僅僅靠實證科學主義難以解決。 “人文學的民俗學在中國民俗學研究中仍然是中堅力量。”尹虎彬説,當前民俗學的大量成果仍然出現在民俗的各個專門領域,如神話學、史詩學、故事學、口頭傳統研究等,這些專門領域的人才輩出,理論和方法論日趨成熟。 近年來,一些民俗學者運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實際上的社會科學方向的研究,但同時強調民俗學與人類學的不同,強調民俗學的主體地位。吳效群認為,當前社會科學取向的民俗學發展面臨困境:在強調民俗學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卻又在學科屬性、學術目的、學術規範方面提不出建設性的認識。 高丙中則認為,民俗學應該是多學科定位,在他看來,民俗學是一個能夠包容,也能夠不斷進取的學科,是同時具有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性質的學科。 探討民眾獨特的文化觀念 面對日漸擴展的民俗學研究對象,未來中國民俗學在研究方法和範式上應該如何創新?尹虎彬告訴記者,民俗學要探討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如何保持我們的歷史傳統,如何實現新舊結合。 “中國是人文歷史傳統深厚的國度,多重維度、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入世界民俗學的寬廣道路是我國多民族民俗學的歷史走向。”在尹虎彬看來,中國民俗學未來發展將會出現多學科相互參照和彼此融合的趨勢。世界眼光、區域文化視野和地方性的人文傳統是未來中國民俗學的重要關注點,中國民俗學應以自身的人文底蘊為基礎不斷探索前行。 “隨著世界交流日趨緊密,人們發現在日常生活領域各個民族都有不少非凡獨特的發明創造。”吳效群表示,未來民俗學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探討民眾獨特的文化觀念及文化創造,進行知識論意義上的總結。在他看來,知識論方向的民俗學大體説來屬於人文學的範疇,與史學研究有相似之處,但從文化推廣的意義上講,又與社會學、人類學研究交叉。這是一個亟待發展且大有作為的方向。 在鄭土有看來,未來民俗學的發展重在學科體系建設,應根據中國的實際,進一步明確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切忌“越界”、“貪大”,在總結、梳理近百年中國民俗學研究經驗的基礎上,發現我們已有的具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並進行完善和補充,形成鐘敬文先生所説的“中國民俗學派”。(記者 張傑)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