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政放權成剷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1-20 17:0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譚謨曉、張桂林、董峻)今年3月以來,“先照後證”等一系列旨在簡政放權的措施開始陸續實施,新登記註冊企業快速增長。據工商總局最新統計,前10個月,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292.08萬戶,同比增長52.58%。截至10月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2.41億人,比上年底增加2239.9萬人,增長10.25%。

新企業“井噴式增長”的背後,是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推手在發揮作用。作為政府簡政放權的重大舉措,這項改革自3月份全面實施以來,在穩增長、促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簡政放權是激發市場活力、調動社會創造力的利器,同時也是減少權力尋租、剷除腐敗的釜底抽薪之策。

記者日前在重慶採訪時了解到,作為重慶簡政放權改革先行區的兩江新區對審批權限大膽“開刀”,目前已對200多個審批事項的要素申報、受理、審核等流程進行了標準化改造,並向社會廣泛公開,最大限度壓縮審批辦件人員的自由裁量空間。

為確保審批權透明運行,20個行政審批部門全部入駐新區政務中心,由窗口首席代表按照標準化操作流程履行職責,實現管理和審批“管辦分離”,並建立電子監察系統,對審批事項的受理、承辦、審核、批准、辦結等5個關鍵環節進行全程動態電子監控,避免了“暗箱操作”滋生腐敗。

回顧去年以來實施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取消和下放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探索建立市場準入的負面清單制度等方面,舉措不斷,動作頻頻。到目前為止,國務院先後取消和下放670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其中,修訂了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需報中央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76%左右。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簡政放權是全面削減和約束政府審批權、全面重構公權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大制度創新,蘊含著改革創新的巨大正能量。政府正在把“運動員”的角色交給社會,通過為社會確立規則並充當裁判者,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

據一些地方統計,政府權力百分之七八十集中在行政審批和行政處罰,其中,審批又具有源頭性。對老百姓來講,有時辦一件事,要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公章。專家認為,長期以來過多過濫的行政審批不但束縛了市場活力,有些還為權力尋租營造了溫床;很多行政處罰權力具有極大的自由裁量空間,也給權錢交易提供了可能。

簡政放權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直指“審批依賴症”,通過放管結合,把該放的權力放開到位,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從制度上消除錢權交易的腐敗土壤。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指出,簡政放權是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通過取消不必要的審批,給權力涂上防腐劑,使制度更為公開透明,將會營造更加寬鬆便利、公平公正的環境。

他還表示,剷除“審批腐敗”的土壤,要進一步理順和健全部門權責體系,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讓權力得到分解和制約,同時要將權力收進法治的籠子。專家認為,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作出了明確部署,包括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堅決堵住濫用權力的後門。而這些也正是簡政放權的精髓所在。

同時,簡政放權對制度性反腐和建設法治政府的意義也不言而喻。各級政府應拿出自我革命、削權讓利的勇氣,把“權力清單”曬在陽光下,讓“潛規則”無處藏身,“尋租空間”自然也會消失,從而從源頭上防止腐敗的滋生蔓延,實現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