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來央行首次降息,背後有著怎樣的邏輯? 市場對此解讀各異,有堅持中性操作的,也有揣測降息週期的。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的多名業內人士認為,年末這一重磅政策反映出政府調控思路更注重與“新常態”結合。 “政府從沒有給自己設限,也沒有説降息就是與改革相矛盾的道理,一些宏觀調控政策具有一定的滯後性,提前給市場釋放準確的信號有助於形成合力。”有學者型官員昨日告訴本報,在“新常態”背景下,儘管政府對經濟下滑表現出容忍度,但絕不是允許經濟變壞,而是轉變為以新的標準和角度來看待經濟問題。 “新常態”下的調控 “年內降息可能性低”的預測,還是近來各大券商研究報告的主流觀點,而這些預測在一夜間就被擊碎。 央行上週五晚宣佈,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到5.6%,存款基準利率下調到2.75%,並且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擴大為1.2倍。 作為重磅的調控工具,利率調整對市場有著重大影響,因此政策一齣便引發強烈關注。多名經濟學家上週末發表觀點稱,央行可能開啟了降息週期,貨幣政策放鬆信號已現。 “突擊”降息的背後是經濟下行的重壓。在最新公佈的10月份各項經濟指標中,“新低”一詞頻頻出現。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10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1.5%,創2006年3月以來新低。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5.9%,跌至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表示,主要是三個指標影響了央行的降息,一個指標就是三季度GDP增速是7.3%,低於人們的預期,第二就是9月CPI漲幅降到了1.6%,第三個就是社會融資成本居高不下,“這説明一方面經濟增速下行,一方面社會融資成本還很高。” 對於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增速,是當前各界最重要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本月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時表示,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處於合理區間。 這種7%左右的增速、收入分配調整和經濟結構轉型的組合,並非短期現象,而是標誌著中國經濟進入了一種較長期的不同於以往的狀態,習近平把它概括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並提出了中高速增長(區別於以往的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及創新驅動(傳統上是投資驅動)這三大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因此不難理解央行的官方表述。央行有關負責人上週五強調,此次降息屬於中性操作,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總體看,我國宏觀經濟仍保持中高速增長,不需要對經濟採取強刺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但央行需要根據經濟基本面的運行態勢,靈活運用利率工具進行微調,這是堅持和完善正常利率調整機制的應有之義。 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的經濟形勢並不要求宏觀政策有大的變化,雖然經濟增長速度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但就業情況良好,結構調整也在取得積極進展,沒有必要採取強刺激。此次降息並不代表貨幣政策的轉向。 前述學者型官員則對本報稱,降息的最大難度在於有一部分人將降息與強刺激畫等號,這對市場預期引導來説非常不利。“應該説,我們的調控更注重貼近新常態,也是創新型調控的探索。”他表示,在“新常態”背景下,人們看待政策工具的眼光也應該變化,談到利率就是“大放水”、“大收縮”有點過時。 那麼,應該如何準確理解此次降息的邏輯?當前,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如何激發市場活力是本屆政府最關注的話題。習近平指出新常態特點之一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當前飽受融資難之苦。在央行宣佈降息前的兩天,11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10項旨在緩解企業融資難的舉措,結合此前的三令五申,不難看出本屆政府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決心。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官方學者昨日對本報表示,直接動用降息這一“殺手锏”的原因,包括此前的多項“微刺激”效果並不明顯。例如,央行多次使用定向降準及貨幣工具SLF和PSL向銀行注入流動性,以及國務院多次提出的降低融資成本的政策,都沒有取得明顯效果。 新華社也評論稱,既然央行宣佈降息時強調,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就是要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有針對性地引導市場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下行,那麼我們就應當從這個角度看待政策的效果。過一段時間,還可以根據執行的效果進一步調整完善。但如果想從中過度闡釋出“大放水”之類的信號,那就未免南轅北轍了。 轉型升級優先 儘管承認和接受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已經成為普遍共識,但各界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預期也並非一味看跌。 一方面,有券商明確表示前景看好。摩根大通近期將中國今年GDP增速預期由此前的7.3%上修為7.4%。摩根大通認為,穩定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因素可能來自於貿易順差以及製造業和房地産投資企穩。也有券商下調明年GDP的預期為7.0%~7.4%,但同時承認改革存在巨大紅利。 此前,本報曾從參與編寫本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人士處獲悉,明年下調經濟增速目標成為主流意見,但在調整和轉型升級方面將有更多著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培林認為,中國經濟的最大機遇在於迅速實現轉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門轉型升級初見成效,基於移動互聯的服務業超乎想象地發展,這是新動力。但是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也給競爭力低下的企業、給産能過剩的行業、給不適應新技術趨勢的行業帶來不可忽視的衝擊。所以,明年要一手防風險,宏觀政策更加關注防止地方債、房地産、去産能,淘汰落後企業的風險疊加。一手促創新,以全面改革促創業創新。 針對眼下政策,劉培林強調還需要進一步打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使得降息的好處真正落到中小實體企業。 “這屆政府在過去兩年鐵腕反腐、整肅吏治、推行法治,推出宏偉的市場導向的改革藍圖,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執政能力有明顯提升,為接下來的經濟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2015年很有可能成為新一輪改革的真正元年。”美國銀行美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表示,預計明年中國在地方政府債務、戶籍與農村土地權利、匯率和利率及資本市場等改革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經濟增長質量得到一定改善,系統性金融風險明顯降低,城市化加速,社會矛盾得以舒緩。 此外,也有學者建議從全球“新常態”的角度來看待這次降息。劉培林昨日對本報表示,看待宏觀調控,包括這次降息,除了從國內的角度加以分析之外,不能忽視宏觀調控面臨的更加複雜的外部環境。 劉培林稱,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經濟恢復的勢頭強勁,而歐洲和日本經濟低迷的態勢沒有好轉。這些大的發達經濟體未來可能發生的政策變化,中國需要提前加以考慮。一個主要因素是,美元升值的態勢已經比較明顯。降息從原則上講有利於避免人民幣匯率相對於美元之外的其他貨幣的升值壓力。(王子約)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