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加強內容建設 努力辦好政府網站 國務院副秘書長 王仲偉 這次全國政府網站工作交流會是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指示精神召開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領會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政府網站信息發佈和內容建設,總結交流經驗,分析存在問題,研究加強和改進的政策措施。下面,我談幾點意見。 一、深刻理解信息化條件下政府網站的地位和作用,切實增強建好用好管好政府網站的責任感使命感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政府信息化建設,提出政府信息化要“先走一步”。這些年來,中辦國辦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6]104號)、《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府網站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辦函[2011]40號)、《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國辦發[2013]100號)、《關於建立健全信息發佈和政策解讀機制的意見》(中辦發[2014]21號)等一系列文件,對用好網絡特別是政府網站促進政府信息公開、提高政府公信力等作出重要部署。 2014年2月,中央成立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劉雲山同志擔任副組長。這種高規格的領導體制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互聯網安全和信息化建設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要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總書記強調,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産要素和社會財富,信息掌握的多寡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誌。要加強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採集、處理、傳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地惠及民生。李克強總理指出,要依法實施政府信息公開,使政府經濟社會政策透明、權力運行透明,讓群眾看得到、聽得懂、信得過、能監督。2014年初,總理在視察中國政府網時指出,大力推進信息公開,網絡是重要平臺。政府網站一定要做出水平,真正具有權威性。讓老百姓多看政府網站,了解政府工作。人們對政府工作了解多了,就會更加相信政府,增強向心力、凝聚力。 (一)政府網站是信息化條件下政府同群眾密切聯絡的新橋梁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人民群眾的支持是政府工作成功的根基。我們黨高度重視搞好政府同群眾的關係,強調執政以後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密切聯絡群眾,不僅是我們光榮的優良傳統,也是黨和政府永遠面對的重大課題。過去密切聯絡群眾,我們想方設法創造了很多有效的方式,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甚至跋山涉水、走村串戶。現在,網絡高度發達,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國際風雲,隨時隨地議論天下大事。互聯網已經深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據統計,全國每天都有億萬人在網上發言、在網上圍觀,每天發佈微博微信多達五、六千萬條。這其中有一部分是網民向政府“隔空喊話”,希望得到回應。現代社會公眾對政府的反饋要求越來越迫切,對反饋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書信時代的反饋按周來算,電話時代的反饋按天來算,短信、網絡時代按分鐘來算,公眾心理承受的時間已經越來越短。可以想象,當廣大群眾都聚集在網上,另一端政府一直“缺席”“缺位”,就很難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當億萬人已經在線發言,而政府卻失聲失語,就很難實現有效的溝通,更談不上心理共鳴、上下同心。現在存在一種現象,網民在“圍觀”,政府在“旁觀”,一大批政府官員“恐網”、“怕網”。這説明,害怕網絡、恐懼網絡成為許多幹部的心理障礙。如果以這樣的心態來對待網絡、對待網民,密切聯絡群眾將成為一句空話。在信息化條件下,政府與群眾實時“在場”、“在會”是不可能的,而實時“在線”卻完全可以做到。網絡為我們密切聯絡群眾接地氣、察實情創造了豐富而便捷的條件,降低了溝通交流成本,使我們可以與群眾同時發聲、相互感受。打造政府網站就是為了在互聯網上建立政府自己的“發佈廳”、“工作室”、“訪談間”,努力與群眾時時在線,天天在線,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感知群眾情緒,讀懂群眾心聲,把握群眾脈搏。 (二)政府網站是打牢政府施政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的新渠道 政府的政策措施在實際中有效地貫徹落實,必須獲得廣泛的群眾理解和認同。如果沒有群眾的理解、認同,政策就會形同虛設。過去,我們在宣傳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傳播政府施政理念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層層開會傳達、街頭宣講,報紙、廣播、電視報道,都是為了讓群眾知曉政策,理解政策。這些方式各有韆鞦,各有特點,有的快捷不準確,有的準確不快捷。網絡傳播與這些方式相比,有明顯的新優勢新特點,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傳播的快捷性、準確性。人們通過網絡可以方便地獲取各種政府信息,查詢各種解讀文章,收集各種數據資料,做到隨時隨地可查、可知、可用。應該説,在網絡媒體群中,商業網站、自媒體佔據主導地位,網絡輿論場中政府的聲音經常處於弱勢地位。社會民意,善聚者成,不善者敗。政府網站肩負著佔據主動權、掌握話語權的重要使命。只要政府網站真正發揮作用,讓人們在網上對政策談看法,對問題提建議,對改進工作出主意,就可以形成集中民意、匯聚民智的強大力量。最近,看到一項美國的調查結果,在定期訪問或使用政府網站的美國人中,有高達43%的人對政府評價比兩年前更高,而33%不經常上政府網站的人,對政府的態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這説明,使用政府網站越頻繁的人,越容易對政府産生好感。我們建好政府網站,就是要通過自上而下的傳播和自下而上的交流互動,架起政府和民眾之間新的“連心橋”,培育、擴大、築牢政府的民意基礎、社會基礎。 (三)政府網站是網絡時代政府履行職責的新平臺 當前,社會節奏不斷加快,效率不斷提高,人們對政府服務的能力、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手段可以幫助政府優化工作流程,簡化辦事環節,精確掌握全流程、全環節,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和反應速度。資料顯示,美國由於開展電子政府建設,1992年到1996年,政府員工減少了24萬人,關閉了近2000個辦公室,減少開支1180億美元。在服務居民和企業方面,美國政府200個局級機構確立了3000條服務標準,廢止了1.6萬多頁過時的法律法規。由於互聯網的應用和政府信息化的推進,我國政府在提供高質量服務和實現有效溝通社會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今年6月25日,聯合國發佈的《2014電子政府調查報告》,對全球193個國家電子政務發展指數進行排名,我國名列第70位,比2012年上升8位。但這個排名不僅比發達國家落後很多,就是與其他金磚國家相比,也遠在俄羅斯和巴西之後。應當説,這與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等相比,十分不相稱。我們辦好政府網站建設,一定要緊密結合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找準政府網站的功能定位,豐富服務內容,拓展服務方式。通過提供網上服務,使政府網站真正成為政府在互聯網上的新界面,打造24小時不關門的網上政府。 (四)政府網站是打造法治政府、陽光政府的新載體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法治政府建設做出明確部署,要求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網絡是最開放、最透明的傳播渠道。任何地方、任何事情只要一上網,就會天下皆知、盡人皆知。政府信息、政府事務的公開,只要和網絡一結合,就能夠産生巨大的社會影響。所以,現在人們了解政府政策和政府工作,第一選擇不是政府機關,而是選擇政府網站。法治政府意味著“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對政府的監督主要來自服務對象也就是人民群眾的監督。當前的網絡背景下,建設法治政府,很重要的工作是把權力運行放到網上去、放到群眾的視野中。只要權力清單在網上公開、用權過程在網上運行、權力足跡全程留痕,就能夠規範權力運行,壓縮權力尋租空間,減少腐敗發生。比如,浙江省打造了“三張清單一張網”,即“一張政府的權力清單、一張企業投資的負面清單、一張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清單,一張政務服務網”,通過網上政務大廳,形成“一站式”網上辦理,“全流程”效能監督。我們打造政府網站,就是要加大政府信息公開的力度,對權力清單一一編碼,對權力運行流程全面公開,對權力運行軌跡全程記錄,在網絡環境下,讓濫用權力行為失去藏身之地,讓腐敗失去滋生土壤。 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辦好政府網站的重大意義,防止把這項工作簡單化、事務化,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把政府網站建好用好管好。 二、認真總結政府網站發展的成績和經驗,切實解決信息內容建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自1999年政府上網工程啟動以來,我國政府網站蓬勃發展,不少地方和部門的政府網站進步很大,有很多亮點。但從全國來看,發展並不平衡,中央部門網站、省級網站要好于基層網站,沿海東部地區網站要好于中西部地區網站。從群眾期盼來看,政府網站與商業網站、新聞網站的差距很大,信息量、及時性、親和力遠遠不能讓人滿意。要認真總結經驗,分析不足,研究探索促進政府網站發展的途徑和辦法。 政府網站發展的成績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初步形成了數量大、分佈廣的政府網站體系。截至目前,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各級政府,許多政府所屬部門,基本都開辦了政府網站。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開辦的網站約7萬多個(其中以gov.cn域名結尾的有5.6萬個),98.8%的地(市)、98.3%的縣(區)開通了政府網站。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為龍頭,各地區、各部門政府網站為支撐,基層政府網站為基礎,遍佈全國上下的政府網站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成為互聯網領域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是政府網站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第一平臺。很多政府的工作、政務動態、政策文件、財政預算決算、“三公”經費等信息都是通過政府網站發佈的。很多媒體引用政府的聲音都是通過使用政府網站的信息。政府網站已經成為社會信息的權威來源,成為公眾和媒體了解政府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三是網上互動交流和辦事服務逐漸展開。很多政府網站都開辦了“領導信箱”、“民意徵集”、“在線訪談”等互動交流欄目,聽取群眾意見建議並給予回復,有的地方回復率還很高。不少地方和部門網站圍繞公眾和企業辦事需求,整合行政資源,提供辦事指南、表格下載等服務,有的還開設了在線辦理功能。 四是注重運用新媒體新業務。現在,不少部門和地方政府網站積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拓展權威信息傳播渠道。截至2014年6月,新浪和騰訊微博平臺的政務微博達30多萬個,政務微信賬號也超過6000個。有的政務微博有幾百萬的粉絲,影響力很大。這體現了政府網站運用新技術、佔領新陣地的積極努力。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問題。近年來,關於政府網站種種問題和亂象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和網絡,網上搜索“政府網站信息發佈亂象”,顯示搜索結果380多萬條。去年以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第三方評估機構、中央媒體和專家學者研究報告多次反映這方面情況,最突出的問題有: 一是信息更新不及時。信息時效性問題是許多政府網站的頑疾。不少網站欄目眾多卻經常“開天窗”,有的網站內容長時間停留在“過去時”、保持一副“老面孔”。有些網站開通後不久就成為“睡眠網站”、“僵屍網站”。網上搜索“僵屍政府網站”,可以搜索到200多萬條信息,輿論和公眾極為不滿。例如,某縣旅遊局網站僅有一張靜態圖片,所有鏈結都無法打開,但頁面上卻標注著“您是第00174598位訪問者”字樣,因而被網友調侃為“年度最牛政府網站”。2013年12月,某市3名律師依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法規,起訴該市27家政府網站成為“僵屍網站”,未依法主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職能,引發全國網友廣泛關注,各種指責、批評政府的信息多達290余萬條。 二是信息發佈不準確。部分基層政府網站信息發佈把關不嚴,更有甚者,個別網站信息發佈人員自作聰明,不負責任地玩“舊瓶裝新酒”、“炒剩飯”的把戲。例如,某個地方政府網站竟然出現“孿生報道”,今年1月和5月分別刊登該市市長和書記視察某地的報道,除了日期、職務和名字不一樣外,其餘內容一字不差,甚至標點都完全一致。2014年3月25日,某縣住建局網站首頁滾動著“今天心情非常的不好!”的文字,引發眾多網民的熱議和指責,“心情不好的網站”深深傷害了廣大網民的心,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還有一些政府網站的外文版沒有專業的翻譯力量,僅僅通過翻譯軟體對中文版內容進行自動翻譯,導致內容錯誤百齣,起到負面作用。 三是交流互動不回應。政府網站是新時期重新構建政府與公眾關係的重要工具。2013年新華網做了“瀏覽政府網站最關心哪方面內容”的網上調查,近50%的網民首選“在線互動交流”。但是,不少政府網站存在“神回復”、“互動假把式”,“公眾留言”沒人處理,“民生熱線”無法打開,“領導信箱”沒有鏈結。例如,某鄉政府網站的“書記信箱”、“鄉長信箱”圖標均處於首頁顯眼位置,卻僅是一張圖片,沒有鏈結。某縣政府網站的“來信選登”欄目被爆“萬能回復”,600多封百姓留言全是“您好,我們會儘快為您處理的”。“已轉相關部門”、“儘快處理”、“正在調查”這類“神回復”在政府網站上並不少見,經常引起輿論譁然。網民紛紛譴責:“幾乎尋訪過的基層網站,90%以上都不認真打理,枉費公帑”。 四是服務信息不實用。從有關單位對15個省市的抽樣調查看,77%的用戶登錄網站想了解護照和港澳通行證、生育服務證、保障性住房申請等事項辦理的政策規定和具體要求,這類事項往往涉及面廣,辦理量大,政策規定經常調整,業務流程相對複雜。相關政府網站沒有對這類服務給予足夠關注,服務資源整合不全面,辦事流程解讀過於簡單,服務內容與實際辦事“兩張皮”。很多政府網站都設置“辦事指南”,看起來內容很翔實,但真正需要辦事,按照這個“辦事指南”操作,可能會找不到“北”。例如,某街道官方網站,“辦事中心”欄目中辦事指南、問答、表格下載等子欄目均為空白,“生活信息”欄目9個分欄全無內容。 上述這些情況對政府網站殺傷力、破壞力巨大,特別是“僵屍網站”,極大影響政府網站的整體形象。如果説政府網站關係政府形象,這些問題無異於政府臉上的“傷疤”,成為群眾批評政府不作為、搞形式主義的重要例證。 我們必須立即行動,採取果斷措施,堅決遏制少數政府網站的不作為、胡作為。第一,要在最短時間內解決“不及時、不準確、不回應、不實用”等問題。力爭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省級政府網站和國務院各部門政府網站要徹底杜絕這些現象;用1年時間,基本消除市縣兩級政府網站中這些問題。第二,信息更新要達標。這次會議重點研究政府網站信息發佈和內容建設,討論制訂有關政策措施,在此基礎上要明確政府網站的規則標準,使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可測量、可檢查。第三,形成可持續的制度安排。在搞好信息發佈更新的基礎上,對政策解讀、回應關切、交流互動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積累經驗,形成制度,推動網站的進步可持續、不可逆。 三、抓住重點關鍵環節,把政府網站內容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政府網站在整個350多萬家網站陣營裏,數量大約只佔2%,卻承擔著對外發佈政府政策措施、表明政府立場態度的重要職責,直接牽動千家萬戶的神經。必須有作為、敢擔當,下大力氣提高信息內容質量,讓政府網站成為主流網站群中的重要方陣。 (一)及時準確發出權威聲音 發佈政府權威信息是政府網站首要職責。要及時報道重要政務活動、重大政策措施,做好獨家發佈、轉載發佈、聯合發佈,使政府網站成為權威聲音的“發佈廳”、群眾了解政府的“直播間”,讓人們第一時間了解政府決策和政府行動,明確方向,找準目標。按照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充分公開行政法規、規章、政府規範性文件,公開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重要信息,滿足人們的知情權。各級政府網站要及時轉載、鏈結好中國政府網的重要信息,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重大決策部署原原本本地傳播出去,確保黨中央國務院的聲音完整落地。網絡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把社會帶入“秒殺”時代。與此相比,政府網站更新速度要慢得多。2012年,國辦組織力量抽查了一批省、市、縣政府網站,在信息發佈和更新速度上,幾乎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相當一部分縣級政府網站的問題尤為突出。各級政府網站要制定和完善一套信息發佈的內容清單,明確日常發佈、定期發佈和隨時發佈的類別、時限和主體,確保每週發佈的信息量和更新速度。要把信息更新的數量、時限、標準,作為考查政府網站是否合格的具體指標,劃定硬杠杠,在每次評估檢查當中,作為首要標準來衡量。 (二)深入淺出解讀好重大政策 政策發佈、信息公開要在廣大群眾當中入腦入心,必須做廣泛深入的解讀闡釋。要緊緊圍繞社會熱點,結合群眾的興奮點、關注點,擺事實,講道理,把重大政策的基本內容、精神實質、決策背景講清楚,把重大政策與群眾的利益關係講明白。要注重創新政策解讀形式,邀請專家學者、實際工作人員、第三方研究機構等多角度、多側面解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易於接受的方式,用群眾身邊的案例、數據、故事,把政策講透、講活。在有需要和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網站要積極開展多語言解讀工作,向少數民族和國際社會準確傳遞政府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一個駐外多年的記者朋友介紹,有些西方國家政府網站在發佈政策文件的同時,一般都同時配發幾篇專家解讀文章,公佈專家聯絡電話,供媒體和公眾查詢聯絡。中國政府網近一年來在政策解讀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每次國務院常務會之後兩三天,都會組織20-30篇解讀評論文章上網。各地政府網站要學習借鑒,加大政策解讀力度。 (三)跟蹤輿情回應社會關切 重大輿情是社會情緒的集中反應,反映了某些群體的利益訴求,飽含著一部分群眾對政府的期待。這些情緒如不及時化解、疏導,就可能進一步積累、擴大、激化,甚至引發事端。政府網站代表和體現政府立場,必須承擔起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責任。要跟蹤輿情,建立分級響應機制,分類加以回應,對重大輿情必須快速加以回應,對熱點輿情適時加以回應,對一般輿情引起關注,對噪音雜音冷靜處理、減少影響。對涉及本地區、本部門的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事件,要在第一時間發佈權威信息,根據事件發展和工作進展跟蹤發佈動態信息。要提高回應的有效性針對性,圍繞社會關注的教育、環保、拆遷、交通、市政、價格等熱點問題,邀請相關部門通過政府網站做出回應,闡明政策,理順情緒,防止對涉及公眾重大利益的事務避而不談,或言不及義。對群眾合理合法的監督批評要虛心接受,及時整改。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秩序的虛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要及時發佈或轉發準確信息予以澄清。 (四)加強與群眾的互動交流 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地激發了群眾參與公共生活、公共決策的熱情。政府網站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傳遞的快捷性,搭建傾聽民聲、匯聚民智的交流平臺,暢通群眾網上意見表達渠道,為公眾提供發言臺。政府在涉及民生問題的重大決策出臺前,要通過建言獻策、意見徵集、網上聽證等方式,廣泛調研,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政策出臺後,要邀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公眾代表一起解讀討論,在你來我往的對話中碰撞思想、解疑釋惑,加深群眾對政策的認知和理解,避免因誤解産生不信任。當下轉軌轉型時期社會問題多、矛盾多,政府網站可以拿出來一些問題,公開向社會徵求解決方案,讓網民評選最佳解決方案,引導人們充分認識到,當前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既是政府的問題也是自己的問題,需要政府與公眾共同行動,加以解決。通過這種方式,把網上的“批判”文化、“質疑”文化逐步轉變為“獻智”文化、“獻策”文化。交流要有來有往,現在不少基層網站受到群眾詬病,就是“有問無答”、“有問亂答”、“受而不理”、敷衍群眾,嚴重傷害群眾的感情。為此,對網民提出的有價值、有意義的意見建議,應在一定的工作日內予以反饋,暫緩辦理和無法辦理的要給予説明。 (五)豐富表現形式 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網站事業常辦常新。政府網站要認識到技術創新的價值,不斷更新理念、創新形式,以新面貌、新姿態贏得受眾歡迎。要把握多媒體傳播規律,運用網民喜愛的數字化、圖表化、可視化方式製作網絡産品,使政府網站變得輕鬆、親切、活潑。及時跟蹤、充分吸納網絡新技術、新業務,善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自適應等新技術,拓展網站新業態,形成立體化、多渠道傳播格局。內容的擺放很有講究,圖書館擺放書的方式按學科分類,書店擺放書的方式按需求分類,不同的組合效果截然不同,這啟發我們要深入研究網站內容的呈現藝術。緊緊把握公眾的需求變化,做好政府網站的欄目規劃、內容分類、頁面設計、展示方式,採用智慧推送技術,把群眾最喜歡、社會最關注的內容突顯出來,把政府最想説、媒體最想要的信息推送出來,做到“群眾想看的就在眼前、群眾想用的就在手邊。” (六)選好配強專業隊伍 辦好政府網站,辦人們喜愛的政府網站,説到底還是要靠人、靠隊伍。首先要解決政府網站專業團隊建設問題,形成穩定的支撐力量。現在大多數地方政府網站人手短缺、流動快、兼職多,大家對此呼聲很高。據某省調查統計,大多數地市級政府網站在機構、人員配備方面有一定的保障,但縣級政府網站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有40%未設專人管理,20%甚至無人管理。有人提出,根據地方實踐,省級政府網站的專職管理人員一般不能少於15人、地(市)級的不能少於5人、縣(區)級的不能少於3人。這個要求實在是太低了。大家都覺得商業網站吸引人、新聞網站內容多,但是騰訊、新浪、百度等商業網站工作人員都在6000人以上,新華、人民、央視網人員在2000人以上。政府網站雖然跟這些網站不同,但是也要7×24小時滾動發佈信息、365天不間斷提供服務。沒有一支穩定的專業隊伍,不可能支撐下來。辦好政府網站必須想辦法調配相應力量,否則就不要辦,辦了必然是“僵屍網站”。其次,辦政府網站是政治性很強的專業工作,也是專業性很強的政治工作,需要具有較強的政治素質、專業能力,尤其是事業心、責任感。對從業人員既要加強培訓,不斷提高,讓他們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崗位是政府窗口,直接影響政府形象;還要提高進人門檻,嚴格把關,選拔那些具有政治、經濟、傳媒、法律、技術等知識背景的專業人才和複合型人才從事這項工作。 四、進一步完善政府網站的體制機制,為信息內容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政府網站是政府工作的集中展示。網站前臺所展現的豐富多樣的信息,所提供便捷、快速的公共服務,需要後臺強有力的支撐,需要相關職能部門提供無縫隙的服務。可以説,後臺支撐的成效決定了網站的內容。大量後臺提供的信息和服務,往往分佈在不同政府部門、多個單位,這就需要有力、有序、有效的協調。各級政府辦公廳(室)是行政運轉中樞,負責聯絡各部門、協調內外事務,是政府網站信息和內容支撐最有力、最合適的統籌部門,要切實承擔起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組織領導的核心作用。 (一)建立健全支撐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的協調機制 政府網站的一條信息、一項服務、一次互動,可能需要多個部門、多次辦理,甚至聯合行動。由於不同行政機關職責不同、分工不同,既可能是“條條塊塊”分割造成的空白地帶,也可能是職能交叉造成的重疊環節。各級政府辦公廳(室)要切實承擔起協調任務,明確一位負責同志擔任總協調人、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協調小組,定期研究需要協調的重大事項;同時,要明確政務信息公開機構或其他專門機構從事日常協調工作。協調機制重點做好三大方面工作:一是“線上線下”的協調。統籌所屬單位和相關方面向政府網站提供信息,按照“誰主管誰發佈誰負責”,向有關方面落實解讀、回應和服務事項。新聞網站有大批記者採集信息,政府網站不同於新聞網站,要形成可持續、不間斷的高質量信息來源,必須打造一批政府網站的聯絡員、信息員隊伍,確保“線上”的事情“線下”有人抓,網上的問題網下有人辦。二是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協調。對於網上涉及到的多部門、跨部門事務,要確立牽頭部門、協作部門,把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單位、具體人頭上,做到有條不紊、忙而不亂。三是政府網站之間的協調。需要在政府網站廣泛傳播的信息要建立通告機制,對一些需要把握的重點內容要建立點對點的提示機制,對一些複雜、敏感信息或者容易被誤讀誤解的內容,要注意統籌發佈解讀的基調、重點、時機、角度,防止信息混亂、誤導社會。 (二)完善網站運行的制度規範 俗話説,魔鬼都在細節之中。即使細小的流程缺失,都會直接反應到網站的信息擺放、文字校對、美工設計等細節上,使公眾對政府運行是否規範、是否嚴謹産生疑問。政府網站需要有一套相互銜接的規範、嚴格週密的流程。當前,政府網站要進一步完善這樣幾方面制度:一是投入保障制度。政府網站沒有經營業務,沒有外部收入,而建設維護中又涉及到大量的日常運轉、軟硬體升級換代、服務外包等,需要有穩定的投入。要把政府網站的建設、運維作為一項常設的財政支出,作為一項制度性的預算安排,經費投入有保障,並逐步有所增加。二是工作流程規範。各部門要嚴格採集、審核、報送、複製、傳遞等環節程序,確保所提供的信息內容合法、完整、準確、及時。網站要明確編輯把關環節的責任,防止出現網上政治差錯、內容差錯、技術差錯。三是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的評估督查制度,獎優罰劣。國辦將牽頭組織制定網站評估體系,把內容標準、技術規範、制度建設等統籌考慮起來,制定基本標準框架。各地也要結合實際,對本地區政府網站進行檢查。同時,要發動社會第三方力量對政府網站進行評估,公開評估過程和結果。要理順與外包單位的關係,明確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加強資質審查,保證服務質量,做到以我為主、外包為輔。這裡如此強調製度規則,是從現實中種種問題、教訓總結出來的。前面列舉到地方政府網站産生諸多惡劣社會影響的問題,都是因為缺乏必要的制度規範。即使有一些制度,也是牛欄關貓,形同虛設。正是因為內部管理、外部制度基本失靈,導致一些網站錯發、漏發稿件,一些工作人員率性而為、隨意妄為,而管理部門還渾然不覺、蒙在鼓裏。 (三)明確政府網站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責 全國政府網站是數量龐大的體系,必須建立分層分類指導管理的體系,協同推進相關工作。這次會議討論研究的《實施意見》明確,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管理體系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級:中央一級由國辦牽頭,負責推進全國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管理工作,指導省(區、市)和國務院各部門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地方一級由省(區、市)政府辦公廳(室)牽頭,負責推進本地區主管主辦的政府網站,並負責指導本地區各類政府網站。各部門辦公廳(室)或其他專門機構牽頭負責本部門的政府網站,中央垂直或以行業管理為主的部門辦公廳(室)或其他專門機構牽頭負責本系統的政府網站。會後,請各地各部門把分管政府網站工作的辦公廳(室)負責同志、具體協調機構的負責人,報送給國辦信息公開辦。我們將在全國政府網站中開展一次普查行動,爭取3-6個月使省(區、市)和各部門政府網站合格達標。各省(區、市)也要行動起來,負責本地區網站普查行動,力爭在一年內使地、縣級政府網站合格達標。對不合格的縣級政府各部門以及鄉鎮、街道辦事處政府網站,要督促其整改或關閉,合格的要在12個月內把內容遷移到上一級政府網站技術平臺。這項工作要克服困難,圓滿完成任務。 政府網站建設管理涉及很多方面,需要統籌推進,系統創新。在座的各位都是直接管網、直接辦網的負責人,希望大家發揚釘釘子精神,堅持不懈、攻堅克難、抓鐵留痕,推動政府網站一年一個新臺階、一年一個新面貌。 (本文為作者于2014年11月3日在全國政府網站工作交流會上的講話,略有刪節)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