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航天發射綜合能力持續提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09 08:55 來源: 航天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點火!起飛!”  

    12月7日11時26分,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搭載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200次發射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完美騰飛! 

    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已成為晉西北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持續推動航天發射能力發展的道路上,廣大科技人員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的多項紀錄。 

    航天發射綜合能力持續提高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創建於上世紀60年代末,是我國完全自主建設的第一座火箭衛星發射試驗場。從走進晉西北高原的那天起,中國航天人就開始譜寫一部非凡的奮鬥史。白手起家僅一年時間,我國第一代自行設計研製的液體運載火箭就從這裡發射升空。1988年9月成功發射我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以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已成功發射“海洋”“資源”“實踐”“創新”“開拓”等系列科學應用衛星,而在與美國、俄羅斯等航天強國發射場組網發射摩托羅拉“銥”衛星等任務時,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作為世界航天大國的良好形象。 

    “將軍飛虎符,戰士臥龍沙;邊月隨弓影,嚴霜拂劍花”。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便是這裡——今天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所在地。這裡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溝壑縱橫、乾燥寒冷,冬長無夏、春秋相連,每年無霜期僅90余天,最低溫度達到-40℃。 

    近年來,該中心著眼發揮優勢、拓展職能,積極謀求發展機遇。該中心的科研人員大膽開展應用衛星發射試驗前瞻研究;以新發射工位建設和測控體制轉型為契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設施設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採取並行與串行結合、測控聯調與産品測試協同等辦法,優化試驗流程、縮短試驗週期。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今天,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多個發射工位能夠滿足國內外多種型號衛星發射的需求,具備世界一流的低溫發射能力和複雜天候發射能力,能同時並行完成多發不同型號發射試驗任務…… 

    發射場五大系統建設全面突破 

    衛星發射任務涉及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及技術勤務等五大系統、2000多個崗位、上萬台套專業設備,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發射結果。 

    近年來,該中心清醒認識“成功不等於成熟”“任務順利不代表任務圓滿”等理念,只有聚焦短板,發射場五大系統建設取得全面突破,才能確保航天發射任務立於不敗之地。為此,該中心及時推出多項有力舉措——著眼質量建設缺乏全程管控等現實問題,積極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把質量體系建設作為推進正規化建設的抓手,運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精細管理、精準控制、精確保障,實現了閉環控制、正規有序;著眼點多線長,指揮系統溝通不暢,搭建以萬兆網為主體的網絡傳輸硬體平臺、使一線操作、網絡協同與遠程指揮等實現三位一體、完美融合。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五大系統建設取得全面突破,航天發射綜合保障能力水平躍上新臺階,從根本上講還是得益於統籌兼顧與和諧發展。 

    引領航天發射任務進入“E”時代 

    近年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迎來新的挑戰。伴隨著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一箭多星”等集約發射模式日益普及和增多,航天發射任務的技術要求比以前更高了,發射任務的密度也越來越大,如何縮短航天發射週期成為發射場面臨的極具挑戰性的重大課題。如何與快速邁進的航天發射事業保持同頻共振,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某次火箭發射任務期間,由於採用新的通信傳輸模式,該中心指揮人員穩坐“中軍帳”,通過監視顯示系統實時監控火箭飛行。任務成功後,科研人員僅用兩分鐘時間就完成了發射試驗結果數據的統計工作。在場的領導和專家們不由得感嘆:火箭發射試驗真正進入“E”時代了。 

    近年來,該中心在推進轉變科研試驗綜合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實踐中,突出信息主導,驅動體制創新和體系配套建設,實現了“數據信息網絡化、指揮監控可視化、信息傳輸寬帶化、試驗決策智慧化”的信息化建設總體目標。同時,他們還建立了與新測控模式匹配的數據收集、傳遞、處理機制,解決了過去測量站點接續不佳、測量數據偶有斷碼等技術難題,成功將測量數據的分析處理效率提高了近6倍。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