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全面推進“生態立省”戰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09 19:4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西寧12月9日電(記者 龐書緯)“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古詩詞中的青海,蒼茫而荒蕪。 

由於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等原因,直到今天,青海仍然是一個西部欠發達省份,2013年全省GDP總量僅2100多億元。

然而這裡卻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這一地區,濕地面積達800多萬公頃,居全國之首,被譽為“中華水塔”。

“青海獨特的生態地位,決定了在發展過程中,生態優先是第一原則。”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孫發平説。

2008年,青海省正式提出“生態立省”戰略。中共青海省委明確指出:“要金山銀山,更要碧水青山。我們決不能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一定要保護好‘中華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定要建設好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家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生態支撐。”

然而,由於青海是我國礦産資源重要富集地,在工業結構中,原材料生産、礦産資源加工比例長期偏高,節能減排壓力較大。

青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是全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産業園。經過近十年建設,目前已初步建成“油氣—鹽化工”“煤—焦—鹽化工”、新能源等循環産業鏈,從而使資源、能源在使用過程中環環相扣,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的影響。

青海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根據規劃,到2015年,全省工業生産中,循環經濟比重將提高到80%以上,清潔可再生能源比重將提升到40%以上。

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青海可利用草場面積達4.74億畝,牦牛存欄量約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藏羊存欄量居全國之首。長期以來,由於粗放的生産方式,畜牧業對牧民增收的拉動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局部地區因過度放牧而導致草場退化。

2008年開始,青海著力發展高原生態畜牧業,目前已建成960余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此外,對2.45億畝中度以上退化草場實施禁牧,累計禁牧減畜超過450萬羊單位。

今年8月,農業部將青海列為全國首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預計到2020年,將在全省牧區基本建成以合作社為主體,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産為標誌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生産經營模式。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人,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河鄉措池村,如今已不常見到牧羊少年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生態協管員。來自青海省政府的數據顯示,目前青海省已設立草原管護、濕地管護、森林管護等公益崗位6.7萬個,人均年支付酬勞近8000元。

“我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看護草原,看護野生動物,防止草場火災和偷獵行為。”生態協管員才仁江措告訴記者,“這幾年禁牧以後,野生動物明顯增多了,有時候能看見幾十隻一群的岩羊,上百隻一群的藏野驢,這在十多年前是不可能的。動物見了人也不跑,有時候還追著汽車跑。”

今年10月,《青海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獲國家正式批復,到2020年,青海生態産品生産能力將大幅提升,循環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主導模式,從而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性發展模式。

責任編輯: 劉紅色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