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殤 國之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13 20:0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 柳絲)77年,南京。國之殤,以國之名祭奠。

    2014年12月13日,是中國首個法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中國將這個日子寫進國家法律並舉國公祭,不僅為了銘記民族苦難,也呼喚對歷史真相的尊重。

    77年前,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阿奇博爾德·斯蒂爾從南京發回報道:“我在美國西部見過圍獵大野兔……南京的情況非常相像,只是受害者是人。”

    用生命追尋歷史真相的已故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寫道,南京大屠殺,就其殘忍度與暴虐規模來説,“是世界歷史上此類故事中排在最前面的”。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背叛生命就是新的謀殺。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面對苦難的態度,體現一個國家的成熟度。以國之名祭奠,不僅為了悼念死難同胞,也是為了汲取歷史教訓,奮發民族精神。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以國之名祭奠,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要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向世界昭告中國捍衛和平的決心。

    “九原板蕩,百載陸沉。”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無數次經歷戰爭劫難,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不是人類和平之計,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

    地球村中,任何一個民族遭受的災難都是全人類的災難。中國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國家公祭,是中國對世界的提醒:只有珍愛和平、維護和平、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有希望。

    今天的中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公祭儀式上所説,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無比光明。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公祭儀式上鏗鏘的《和平宣言》、悠遠的和平鐘聲,向世界傳遞著中國的信息--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