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鑒的話 12月16日,李克強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出席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國為何開展與中東歐的合作,合作效果和前景如何,鏡鑒深度解析。 “17孔橋”喻合作 “北京的頤和園裏有一座17孔橋,也許幾百年前的中國先人就想到了16+1的合作,希望在座的16國領導人有機會能去北京看看這座橋,感受16+1合作的美好前景”。 李克強 “17孔橋”的比喻讓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 塞爾維亞女青年按照迎接貴賓的傳統禮儀,向抵達貝爾格萊德的李克強獻上麵包和鹽並請他品嘗。 中東歐16國包括阿爾巴尼亞、波黑、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其頓、黑山、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其中11個是歐盟國家。 翻看世界地圖,這16個國家與中國相距甚遠,但合作的引力卻把雙方緊緊地吸引在一起。對中國而言,加強與中東歐的合作,有著與其他地方合作不可替代的優勢。 中東歐16國,有的在歐盟周邊,部分國家擁有天然良港,有些佔據陸路要衝,其地緣優勢使得其可以成為從亞洲步入歐洲的“門戶”,是中國企業投資歐盟市場的重要“試水區”。李克強16日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第四屆經貿論壇時説,“中東歐不少國傢具有港口優勢,將港口與鐵路、公路等交通幹線連接起來,可以形成巨大的物流網絡,有力擴大貿易規模,各國企業可以深度參與。” 圖為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會場。 在16日舉行的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上,各國的領導人們也紛紛“打廣告”,推薦自己國家的優勢,以期找到加強與中國合作的契合點: 斯洛文尼亞總理採拉爾推薦了自家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希望將科佩爾港打造成中國商品進入歐洲的門戶;斯洛伐克總理菲佐期待中國的金融機構在斯設立分支機構,並希望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優勢連接中國和歐洲;捷克總理博特卡希望捷克成為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的橋頭堡…… 無論是“門戶”,還是“橋頭堡”,中東歐“向東看”,反映了這些國家期待加強與中國合作的迫切願望。 “用智慧和行動創造16+1大於17的效果” 相比于歐洲整體發展水平,中東歐相對落後。 但“差距就是潛力”,強哥説,“中國、中東歐國家乃至歐洲和世界範圍內仍存在發展差距,也因此具有發展潛力”。 潛力在哪? 歐債危機中,中東歐成員國普遍緊縮財政、增加稅收,並大規模啟動國有資産私有化,吸引外部投資。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中東歐國家缺乏經驗、技術和資金,而這些,中國都有。李克強説,“中國曾是生産消費品的世界工廠,隨著中國經濟的升級,今後要成為向世界提供先進裝備的重要基地。” 中國的鐵路、電力、港口、化工機械等裝備質量上乘,性價比高。像中國參與的波黑斯坦那裏火電站、塞爾維亞科斯托拉茨電站一期改造項目都進展順利。 李克強參加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集體合影。 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成為李克強此行的重要議題。此舉不僅有助於消化國內富餘産能,接受國際市場的競爭和檢驗,同時也幫助中東歐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從而雙贏。這背後用意,是對中國經濟調結構、穩增長再找一個“抓手”。 再説資金。找到一個穩定、有效的投資方式,能緩解鉅額外匯儲備帶來的困境,並保證國際收支平衡。相比以往,這次李克強提出,建立中國-中東歐國家協同投融資合作框架,以市場化運作為基礎,有機結合中國-中東歐間既有投融資安排,並創新投融資模式。設立30億美元規模投資基金,鼓勵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中東歐國家的公私合營合作和私有化進程。 李克強在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上致辭。 當然,這錢絕不是白給,是投資就需要回報。企業對商機的嗅覺是最靈敏的。目前,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投資超過50億美元,涉及機械、化工、電信、物流商貿等多個領域。僅今年,就有兩個投資額達1億歐元的檸檬酸項目在匈牙利啟動實施。 在第三次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舉行後,發表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貝爾格萊德綱要》,明確進一步合作的方向和前景,而去年在羅馬尼亞發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綱要》,其措施已落實80%。例如,中方已將中東歐16國全部列入外國人72小時免簽過境北京、上海等口岸名單;中國與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分別簽署本幣互換協議;中國同羅馬尼亞、捷克分別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文件,並與匈牙利就核能領域合作達成共識等等。 李克強參加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 會晤結束後,李克強對媒體説了這麼一番話:“中國的先人造了17孔橋,也許預想到了16+1的合作,但我們應該用智慧和行動創造16+1大於17的效果”。 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結束後,李克強和塞爾維亞總理武契奇共見記者。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