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在印度洋海底採集到“煙囪”碎片 新華社“向陽紅09”船12月27日電(記者張旭東)“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6日在西南印度洋圓滿完成第88次下潛科考,這是“蛟龍”號在印度洋首次執行科學應用下潛,採集到硫化物“煙囪”碎片及岩石礦物樣本20公斤。 硫化物“煙囪”也稱“黑煙囪”,其成因是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岩層中的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後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沉積在附近的海底,像“煙囪”一樣堆積起來。硫化物“煙囪”作為一種海底礦藏日益受到關注。 現場指揮部副總指揮李向陽説,東四區時間12月26日7時26分(北京時間11時26分),“蛟龍”號開始下潛,9時25分到達預定深度,15時拋載返航,17時33分回收至甲板。本次下潛“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3782米,水中時間10小時13分鐘。 這次下潛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唐嘉陵擔任主駕駛,搭載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肖湘和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師張同偉。下潛中進行了潛水器系統狀態復核,完成了測深側掃系統功能復核,初步探查了非活動硫化物區域範圍,在非活動硫化物區域內進行了現場地熱、溶解氧測量與取樣,獲取了硫化物“煙囪”碎片及岩石礦物樣本20公斤,還進行了大範圍環境參數測量與近底海水採集。 “我們還採集到了海底沉積物樣品,這對海底熱液區微生物研究很有價值,”肖湘説。 根據現場指揮部決定,下潛結束後“蛟龍”號母船啟程奔赴新的作業海區,預計29日晚抵達。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正在西南印度洋執行2014-2015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科考任務,為期120天。這是“蛟龍”號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和距離最遠的一次征程,預計下潛20次。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