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新興産業催生新常態中的結構之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30 11:07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貴陽12月30日電(記者 王念、胡星)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突出矛盾,貴州牢牢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從經濟結構調整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傳統優勢産業向中高端邁進。電子信息、新醫藥大健康、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文化旅遊和新型建築建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逆勢上揚,貴州正以“不尋常”的姿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

傳統優勢産業迎來“升級版”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貴州經濟工作會議上獲悉,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貴州經濟增速同比分別有所回落。面對嚴峻形勢,貴州加快推進傳統優勢産業轉型升級,能源、特色輕工等産業迎來“升級版”。

貴州能源礦産資源稟賦突出,具有“水火並濟”的能源優勢,水電、火電單位造價全國較低,是“江南煤都”和“西電東送”重要基地。伴隨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加大,能源礦産等傳統優勢産業增長乏力。為此,貴州及時部署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和煤電化“四個一體化”工作。

進入冬季,“落戶”畢節市黔西縣的世界單套規模最大的煤制乙二醇項目,總投資50多億元的“黔希煤化工”項目建設場地仍然一片火熱。黔希煤化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爭取明年3月實現達標達産。項目投産後可以達到30萬噸煤制乙二醇的年産量和30億元年産值。

業內人士認為,貴州“四個一體化”促進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加速轉化。貴州不再滿足於能源礦産的初級加工,而是不斷拓展産業鏈,推進産業升級和跨産業協同。今年,“四個一體化”項目完成投資370億元。

同樣,貴州馳名中外的一“白”一“綠”也正在經歷轉型升級。市場的巨大壓力,促使貴州白酒行業加快轉型,積極融入新常態。同時貴州的茶産業品牌競爭力在穩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初制標準化、精製規模化、拼配數據化”茶産業體系。

新興産業“不尋常”崛起

較之傳統優勢産業的轉型升級,貴州新興産業走上了一條“不尋常”的崛起之路。當貴州決定發展大數據産業時,有人表示懷疑:信息化發展相對滯後的貴州如何登上飛馳的大數據“列車”?

百度技術委員會理事長陳尚義説,産業短板也正是潛力所在,生態稟賦突出和政策紅利反而賦予貴州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等相關産業有利機會。

從三大通訊運營商南方數據中心,到富士康第四代綠色産業園;從中關村貴陽科技園,到第八個國家級新區貴安新區;從“雲上貴州”系統雲服務平臺上線運行,到“7+N”雲工程實施……一年多來,信息産業的領軍企業紛紛落戶貴州,多個以大數據為重點的電子信息産業基地拔地而起。據統計,今年貴州電子信息産業規模達到1460億元,比上年增長62%。

正值黔中大地如火如荼發展大數據産業,貴州北部偏遠鄉鎮習水縣坭壩鄉另辟蹊徑,走上了大健康産業之路。憑藉良好的生態和適宜的氣候,面向重慶和四川,習水縣在坭壩鄉等6個鄉鎮打造養身産業,目前已有30億元養生康體、戶外運動和度假地産等項目落戶。

坭壩鄉是貴州發展新醫藥大健康産業的一個縮影。貴州將新醫藥大健康産業作為大數據産業的“姊妹篇”來抓。今年國家苗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建設,66個新醫藥産業項目集中開工。一批“醫養健管一條龍、老中青少一體化”的大健康産業園區、中藥苗藥健身養身項目也在規劃建設。

如今,新興産業成為貴州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長極。重點發展新興産業,是貴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戰略選擇,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抓手。

大開放帶動大發展

12月26日,貴州首條高鐵貴廣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這對於準備到廣東打工的三都縣水族農民蒙銀芝來説“太方便了”。“以前到廣州坐了汽車坐火車,要20多個小時才能到。現在三都火車站就能坐上動車,3個半小時到了。”她説。

在貴州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勇眼裏,貴廣高鐵讓“貴州離世界更近了”。一條高鐵,拉近了貴州與改革開放前沿地區的距離,也將海上絲綢之路延伸到中國腹地。

長期以來,不沿海、不沿邊、不沿江的區位劣勢制約著貴州的發展和開放水平的提升。如今,隨著貴州被納入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性部署,以及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的飛速發展,貴州呈現出近海、近邊、近江現實優勢。

貴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支撐帶的中間腹地。貴州省委提出,現在貴州已經具備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條件。要抓緊編制參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方案,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海關、無水港等開放平臺,真正做到以開放倒逼改革,以開放倒逼結構調整,使貴州的發展搭上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快車。

一些專家指出,貴州經濟運行平穩、轉型加快、活力增強,其內生動力來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得益於綠水青山。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説,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也要保護好綠水青山。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樹立生態優先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 王洋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